同心奔小康 | 向化工围江宣战
发布时间:2021-04-06 作者:佚名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左翰嫡 自湖北报道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大力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在猇亭区腾退的长江岸线上,424公园建成开放,昔日的煤场变成了附近市民休闲小憩、观赏美景的好去处。杨青 摄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即日起,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专栏,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展示人们身边和眼中的显著变化,激励干部群众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崭新篇章。
一场春雨过后,记者走进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长江岸线旁的424公园,目光所及之处,桃花、鸢尾竞相绽放,各类树木勾织出一片葱茏绿意,景色美不胜收。
市民林波告诉记者,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大量化工企业在江边扎堆,烟囱林立,黑烟滚滚,每天都像阴天,“住了这么些年,能不出门就不出门,路都不认识几条。”
宜昌化工产业产值一度达到近2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近三分之一,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当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之一。2017年以来,宜昌以雷霆之势破解“化工围江”,要求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全部清零。记者从宜昌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截至今年3月底,134家沿江化工企业中,已有119家完成关改搬转任务,另有5家全速推进搬迁、10家启动搬迁。
壮士断腕,向千亿支柱产业开刀
四月的宜昌乍暖还寒,宜都化工园区建设现场却热火朝天。站在园区内遥望江岸,宜都市副市长龙顶泉回想起了几年前的景象:宜昌段20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上,分布着总长上千公里的化工管道,严重破坏长江生态,也对周边居民正常生活造成威胁。
是忍受阵痛、绿色转型,还是继续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宜昌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作出了抉择。2017年9月,破解“化工围江”的第一枪在宜都打响——位于枝城镇的香溪化工厂,在数个直播机位的见证下启动拆除。
“长江的‘病’有救了!”得知要在宜都市内建设精细化工园区容纳搬迁企业,龙顶泉感到振奋的同时,也不得不正视摆在面前的三道难关:时间、资金、施工。在群山之间辟出平地,涉及大量爆破项目,建设难度极高,与此同时,还要为企业提供土地置换、收储、补贴等优惠政策,并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要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完成这项大工程,龙顶泉坦言“有点上火”,“建设最吃紧的时候,连续一个月每天跑去现场协调,不然心里总是不踏实。”
挨家挨户约谈企业做思想工作、组建专班集中分析研判问题、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之际,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龙顶泉再度陷入焦虑:“项目建设进度一旦滞后,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算的。”
为助力抢回延误的工期,宜昌市纪委监委派驻市生态环境局纪检监察组开展专项监督,督促职能部门尽可能减少非必要的实地督查,同时简化审批环节,为产业项目建设开绿灯。该纪检监察组组长龚曼丽告诉记者,目前园区建设进展喜人,首批入园企业今年上半年就会陆续实现投产。
铁腕治污之下,长江干流水质在宜昌境内全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群众的生活也发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天蓝了、空气好了,闲暇时到江边散散步,这种幸福感是前所未有的。”林波说。
化危为机,促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在兴发集团宜昌精细化工园内的高温硅橡胶车间里,一人高的白色机械臂上下翻飞,载有数箱成品的无人驾驶叉车有条不紊地运转着。负责巡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条生产线已经实现从进料到出料的全自动化,平均每分钟就能产出一箱硅橡胶。
看到这一幕,在兴发集团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员工余坤感慨道:“我刚进公司时,面对的是装满化工原料的反应釜和必须靠人工控制的阀门,生产的工业磷酸一吨都卖不了几个钱,如今,不但产品更加高端、精细,生产方式也更加智能了。”
“关改搬转”任务的推进不但守护了一江清水,也为一批化工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从最开始的抵触,到等待、观望,再到主动尝试破冰,思想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变化。”兴发集团总经理助理陈晓清说,“最终我们认识到,走绿色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之路才是长久之计。”
近几年来,兴发集团拆除沿江生产装置32套,对全部环保装置进行升级扩容改造,并大力开发微电子、有机硅新材料,产业结构脱胎换骨,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陈晓清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巴掌大的玻璃瓶,里面装着在芯片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的黑磷,小小一瓶就能卖到几十万元,比黄金还要昂贵,“十几年前,我们和同行竞争比的是吨位,5年前比的是成本,现在比的则是技术。”
“我们没有简单地一关了之,也没有搞简单的物理位移。”宜昌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家胜介绍,经过3年的努力,宜昌精细化工占比从不到18%提升至超过36%,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四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41.9%,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守护“长江之腰”,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
水中,野生江豚时而跃出水面,时而追逐嬉戏;岸边,众多摄影爱好者一字排开,快门声络绎不绝。在葛洲坝下游的镇江阁水域,这样的画面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12年,长江宜昌江段仅监测到3头江豚,市民记忆中的“江猪子”几近销声匿迹。随着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非法码头专项整治、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工作的实施,最新数据显示,已有超过17头江豚长期活跃在宜昌水域。
在荆州、武汉、黄石等地,被称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指标生物”的江豚数量同样逐年增多,见证着湖北全省长江大保护工作的成效。
近年来,地处“长江之腰”的湖北以钉钉子精神全力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在全国率先全面建立五级河湖长制,以最严立法治水、治气、治土、治江,深入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六大专项整治、十大标志性战役、十大战略性举措,沿江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产业链现代化步履加快。
据了解,该省实施重大项目257个,投资1413亿元,于2022年12月31日前推进沿江1公里至15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在此过程中,湖北省纪委监委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以强有力问责倒逼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湖北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至2020年底,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在长江大保护工作中共计问责党员干部5347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565人,涉嫌犯罪移送检察机关47人,“我们将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不断压实主体责任,督促各地各部门提升思想自觉,推动长江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原文链接:http://www.ccdi.gov.cn/yaowen/202104/t20210406_239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