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的时光里,探寻千年文脉
发布时间:2023-12-05 作者:佚名 来源:福建省纪委监委
只身坐在开元寺的菩提树下,仿若坐在时光的底片里。爬山虎在墙壁上栖息着,一晃近千年。穿越历史,置身南宋时期泉州熙攘街肆,看泉郡人文鼎盛,与一代儒学宗师朱熹,一同感受“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朱熹与泉州渊源颇深,儿时随父来泉上任,21岁授泉州同安主簿,而后讲学游历、探亲访友、访禅问道,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座既包容又开放的古老城市,他的足迹遍及泉州郡治及泉属的同安、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他不是泉州人,却对泉州情有独钟。
石井书院拜坛侧面(陈钧 摄)
说到朱熹与泉州,书院是绕不过的重磅话题。特别是石井书院,它串联起安海古镇800多年来的文化脉络,更见证了朱子一家三代和泉州的不解之缘。
朱熹之父朱松任石井镇监时,在鳌头精舍讲习“义理之学”,成为在泉州开讲理学第一人。20年后,朱熹多次亲至安海,访父亲生前好友,讲论经学于鳌头精舍,各地学者云集,“坐席至不能容,溢于户外,士俗欢动”,朱熹也因此誉称此故地为“海滨邹鲁”。
石井书院朱松讲学图照墙(陈钧 摄)
嘉定三年,朱熹之子朱在任泉州通判,奉命主持营建书院事宜,在鳌头精舍原址扩建书院规制,费时两年建成,因地取名“石井书院”。自此泉州理学大兴,薪火相传,形成了有广泛影响的学说“闽学”。
朱熹曾两度登临栖隐儒释道多元文化的九日山,留下了《题廊然亭》《题九日山》《题九日山乱峰轩》等诗,并与好友傅自得创建了九日山书院,一同讲学授徒,惺惺相惜。不仅如此,朱熹还总结了书院教育的经验,完善书院教育制度,以书院为基地推动理学各学派的学术论争和交流,九日山书院所设立的“五教条目”,后来成了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基础。
九日山西峰石刻(成冬冬 摄)
在不少老泉州人的记忆里,“泉州八景”带着年少时的生活印记,寄托了无数人的乡情。这之中,便有朱熹在泉州任职期间创建的小山丛竹书院。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朱熹任职同安主簿届将满,于欧阳詹的“不二祠”候调待转批,他认为这里是清源山“龙首之脉”,应当成为泉州传播正宗儒学的首善之地,即倡议以“不二祠”为场所建设书院,传播儒学。而后他搭梁叠瓦,种竹建亭,树坊立匾,自题“小山丛竹”匾于其上,讲学其中,圣贤气象、儒风文脉、家国情怀在此交融又不失其本味,历经风雨涛涛,骚客慕名前来,“理”与“气”的天地法则,从古到今代代相传。
朱熹手书“小山丛竹”石牌坊(潘欣欣 摄)
漫步于小山丛竹书院,竹林翠绿挺拔,环境清幽雅致,朱公一袭长衫,身染墨香,手持宝典,缓缓走来,任凭他雄姿英发,满腹经纶,指点江山。当时光褪去斑斑锈迹,他却永远镌刻在写满记忆的古城里。
原文链接:http://www.fjcdi.gov.cn/cms/html/fjsjwjw/2023-10-08/78657374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福地风物丨宋代茶人的风雅
- 下一篇:致敬!国庆假期坚守一线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