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检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正文

对话 女儿心中的将军农民甘祖昌

发布时间:2023-12-05 作者:佚名 来源:吉林省纪委省监委 

  

  甘祖昌将军为什么会从将军变成农民呢?

  甘公荣:20世纪50年代初期,社会局势还不太稳定,经常有敌特分子搞破坏。有一次,爸爸坐车去基层视察工作,路过一座木桥,去的时候还好好的,回的时候,敌特分子把桥从下面锯断了,爸爸乘坐的汽车从十多米高的桥上翻了下去,受了重伤,留下了脑震荡后遗症,严重地影响到正常工作。他感觉到自己如果继续在这个位子上待下去,只会影响工作,所以他主动向上级打报告要求回老家种地。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组织上一直没有批准,对他说,他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地方,组织上给他盖房子,让他可以安享晚年。但他说什么也不答应,连打了三年的报告,组织上看他这样坚持,只能答应了他的请求。

  甘老将军回乡当了农民,当地人怎么看?

  甘公荣:大家开始以为爸爸回来只是住一段时间就走,没想到,他一回来就不走了,有人就在背后议论爸爸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被革职、打回老家种田了。但爸爸并没有理会这些闲话,他回来了之后,就投入到家乡这边的建设事业了。

  25年时间里,甘老将军带着乡亲修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而自己却一直艰苦朴素。

  甘公荣:爸爸一向非常节省,那时他给自己规定:不吃超过一块钱的食物,不穿超过一块钱的衣服。有一次,妈妈买了一块钱的甲鱼,结果,做好了端上来,爸爸一筷子也没有动。他不吃,我们也不敢吃,在桌上放了好几顿,弄得妈妈吃也不是,倒也不是。后来妈妈就再也不敢买这么贵的菜了。

  1957年至1984年这18年间,爸爸的工资收入加原有存款共计102452元,其中支付用于国家建设的有79032元,占总收入的80%。这笔钱主要用于支援修建江山陂、龙潭水库、建学校、救济贫困户、大队购买拖拉机、生产队购买化肥、修建甘家大桥、办企业等。由于革命战争年代,他伤病缠身,经常要去医院看病。按规定他的医药是百分之百报销的,但他却坚持自己出钱,绝不花公家一分钱,在他逝世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了5000多元的医药发票,全是他自己掏的钱。

  甘老将军在穿着上和普通农村老人没有任何区别,一个大烟袋,一条白毛巾。因为他穿着朴素,有一次去住旅馆还让人误会了。

  甘公荣:有一次,爸爸去吉安买拖拉机,晚上去住旅馆,但是服务员告诉他没有房间了,爸爸说,那你就给我一凳子、一点木炭,我在这里坐到天亮就行了。过了一会儿,又来了几个旅客,服务员却给他们开了房间。这时爸爸才知道,原来服务员是看他穿得这么烂,看不起他,觉得他没钱住店。后来,吉安市的领导知道爸爸来了吉安,去各大旅馆找都没找到,最后在这个小旅馆的角落里找到了爸爸。服务员听说这个穿得破破烂烂的老头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甘祖昌,吓坏了。这时,爸爸就对她说:“小同志,不要看不起农民,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

  你们兄妹几个都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你第一次进城是什么时候?

  甘公荣:我是1976年第一次进城,当时是和我姐姐应邀参加活动,讲老红军的故事。这次回去,我们还到永新这些地方拜访了其他的老干部,这些老干部看到我们都流眼泪了,他们说:“你们真的是乡下人了。”

  你们兄妹几个在找工作的时候,甘老有没有适当地给一些照顾呢?

  甘公荣:爸爸是绝对不会利用自己的权力为我们找工作的。新疆解放以后,大哥去新疆找爸爸,以为爸爸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好工作,没想到爸爸却说他没有文化,干不了什么技术活,还是让他在新疆种田,甚至比在老家时还辛苦。大姐在吉安卫校读书的时候想当兵,爸爸说,他不能出面去帮她,因为这里的指标很少,有多少烈士的子女也想当兵,还是让他们去吧!大姐就说,那我就去新疆报名。爸爸说,那也不行,新疆有新疆的指标,你插进去,不就打乱别人的征兵计划了吗?后来大姐只能自己去吉安报了名。那次正好赶上我妈妈在家里割猪草时摔断了手,爸爸带她去吉安看病。吉安军分区的领导听说爸爸来了,就赶去看望他,并跟他说大姐报名参军了,想听听首长的意见。爸爸说:“她想当兵我没意见,但是希望你们在体检的时候严格把关,看看她身体有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我知道,她的眼睛有点近视,是不太合格的。”大姐听了这话,当时就被气哭了,说不指望你帮忙就算了,还到处宣扬我有近视眼。1975年我妈妈从教育岗位离休。按照当时规定可由一个子女顶替,本来我打算去学校顶替,但也被爸爸制止了。

  20世纪50年代评定军级的时候,听说甘老将军还嫌自己的军级评得太高,是吗?

  甘公荣:是的。1954年,部队开展评定级别,为1955年推行军衔制做准备。当时新疆军区子弟学校也和部队同步评定,我妈妈所在的学校,一些老师因为没有评到自己期望的级别而闹情绪,严重的,闹到课也不上。回到家里,妈妈就和爸爸谈论起这个事情。爸爸说:“我就有蛮大的意见。”妈妈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你有什么意见啊?”爸爸说:“你猜他们给我评了什么?他们竟然给我评了个师级干部!我怎么能当师级干部呢?我干个连级干部就可以了,到营级就已经到头了。评师级干部我有意见,我不同意。”不久,他就向中央军委写了报告,要求降级,但是中央军委并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这就是甘祖昌,一个身经百战的老红军,一个淡泊名利的老党员。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挑起老红军的担子,放下老干部的架子。”他本人就是这样做的。在他的教育影响下,他的家人也都严格自律。他的妻子龚全珍老人,在甘老去世以后,继续践行着甘老将军的遗志,发挥余热,积极参加公益事业,并担任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给孩子讲甘老的故事。如今,已经90岁高龄的龚奶奶还在继续忙碌着。女儿甘公荣曾被评为全国劳模、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附:

  本色:甘祖昌将军夫人龚全珍的故事

  有这样一位将军——甘祖昌,1927年入党,1928年参加红军,历经战火洗礼,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两年后主动请辞回家乡务农,带领乡亲改变落后面貌。他的精神和事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有这样一位将军夫人——龚全珍,年逾九旬、60年党龄、扎根贫困地区56年,无怨无悔在江西莲花山乡,投身教育,爱心奉献。离甘祖昌将军崇高灵魂最近的她,时至今日依然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不懈追求。
“我忘不了老甘临终前留下的话:‘下次领工资,再买化肥,送给贫困户。’人民给了我们荣誉,我们没有理由不为群众谋幸福。只要还能动,还能讲,就要为社会做一点事,永不掉队。”
“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56年前,她追随信仰,跟从丈夫,返乡务农从教,无悔建设家乡;90余岁高龄,她情怀不变,本色不改,始终严于律己,心系群众——龚全珍,原新疆军区后勤部长甘祖昌夫人,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着为民务实清廉的内涵。

  信仰的力量

  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甘祖昌

  “过九不过十,是莲花的风俗。去年已经热闹地办了90大寿,今年我91岁了。”5月22日,龚全珍指着手中一只双面相框,告诉记者,“算起来,跟着老甘到莲花县56个年头了。老甘最大的信念就是带领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

  相框常对着龚全珍床头的那一面,是甘祖昌在田间研究水稻的照片。另一面的照片,甘祖昌穿着将军服,俊朗而帅气。

  1957年8月,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龚全珍说:“当时走得急,生活用品老甘啥也不让多带。到了莲花,乡下蚊子多,买蚊帐、买被套的布票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

  沿背村党支部书记刘淼林当年是龚全珍的学生,他向记者介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十分节俭,把2/3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

  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一件新衣服。

  “当农民我不合格,但老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我可以学。”龚全珍在家里呆不住。“在新疆我是老师,到了莲花我还可以去教书。”她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每逢周末才回家帮丈夫和孩子缝补衣服、料理家务。真切感受到甘将军对家乡眷恋之情的龚全珍,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

  1961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那是1955年他荣获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龚全珍明白,丈夫虽然没有留下任何物质财富,但这笔精神财富是拿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甘祖昌和龚全珍夫妇的点点滴滴,家乡老表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从江山水库下山,记者路遇坊楼镇江山村64岁的村民刘吉桂:“当年龚老师教过我,她和甘将军都是造福乡里的好人。他们当年参加修造的江山水库,到现在还浇灌着近万亩农田呢。我们都习惯叫它‘将军水库’。”

  本色的分量

  人民给了我们荣誉,我们没有理由不为群众谋幸福。只要还能动,还能讲,就要为社会做一点事,永不掉队

  ——龚全珍

  相濡以沫几十载,龚全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同甘将军融为一体、须臾不分了。

  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龚全珍住进县光荣幸福院。在幸福院度过的5年中,龚全珍没有把自己看作被照顾对象,而是当成院里的工作人员,拿出生活费帮大伙买营养品,自己动手擦地板、补衣服……

  乐于伸出援手的龚全珍,自己却很少开口寻求帮助,唯恐麻烦别人。她在衣食住行、吃穿用度上始终保持着节俭朴素的作风。子女们心疼老人,给她买了几套质量好些的保暖内衣。得知一套要200来块钱,老人不停地念叨“买得太贵了”。

  在萍乡琴亭镇小学,放学后,常能看到学校操场的树荫下,孩子们围坐在白发苍苍的龚奶奶身旁听她讲革命传统故事。在县老干部宣讲团,龚全珍年纪虽大,却最活跃,经常到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做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报告,很受大家的欢迎。

  30年来,没有人记得龚全珍去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报告,但大家都记得,她从不要一分钱报酬,还经常自带馒头或面包,就着白开水当午饭。“就在今年5月3日,龚老师还到我们乡讲了课。”三板桥乡组织委员李亚琴说,中午11点半下了课,龚全珍坚持不吃乡里提供的午餐,要坐公交车回家。那天很热,乡里不放心90岁的老人坐公交车,谎称下午有人回县城开会,饭后可以搭顺路车,老人这才留下,破例吃了一顿工作餐。

  从14岁离开山东老家,到1949年入党,再到1957年离开城市回山乡扎根,龚全珍这辈子与甘将军一样充满传奇色彩。但她总认为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老党员,为党工作是本分,离休不等于离岗,自己做的事情哪怕再小,都是在延续甘祖昌建设美好家乡的梦想。

  曾有人这样问龚全珍:“您这么大年纪了,不在家安度晚年,整天忙这忙那,图个啥?”她回答:“十几年来,每次从睡梦中醒来,我都会听见老甘临终前说的那句话:‘下次领工资,再买化肥,送给贫困户’。我们图个啥?不图啥!人民用小车推出了新中国,给了我们崇高的荣誉,我们没有理由不为群众谋幸福。只要还能动,还能讲,我就要为社会做一点事。我是一名老兵,要永葆党员本色,永不掉队!”

  榜样的能量

  我们是甘家的后代,不能给父辈抹黑,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力所能及地多帮助人

  ——龚全珍的女儿

  “龚全珍”就是一块真金招牌,我们都服龚全珍、都认龚全珍

  ——琴亭镇离退休干部党支书刘恩怀

  龚全珍始终以甘将军为榜样要求自己,同时又为后人、为社会树立了一个可亲可敬的榜样。

  “我母亲就是这样的人,钱用在自己身上总觉得是浪费,总想着怎么能帮到别人。”龚全珍的女儿甘公荣说,“现在母亲因为身体原因不怎么出门了,但她总是念叨还有没有困难的学生,得帮帮他们。”受母亲的影响,在当地工商银行上班的甘公荣也习惯艰苦朴素的生活,乐于扶困助学,先后捐款5万多元资助贫困学生。她经常这样提醒自己和子女:不管学什么做什么,都要先学会做人,最基本的就是做一名合格公民。我们是甘祖昌和龚全珍的后代,不能给父辈抹黑,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力所能及地多帮助人。

  2008年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县老干部局组织的会议上,龚全珍带头向灾区捐出1200元。老干部局局长王慧敏回忆说:“在龚老的影响下,离退休老干部纷纷踊跃捐款,有些老同志还回家抱来干净的棉被衣服捐赠,让人非常感动。”

  “‘龚全珍’就是一块真金招牌,我们都服龚全珍,大家都认龚全珍。”琴亭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刘恩怀说,“2008年龚全珍倡导成立奖学扶助基金,并带头捐助1000元,不少单位和个人积极响应,基金累计超过26万元,已经奖励优秀生139人,扶助贫困生175人。”

  2011年,琴亭镇组建了“龚全珍工作室”,聘请龚全珍做名誉辅导员,搭建起一个对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加入。琴亭镇因势利导,又组建了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定期组织开展活动,扩大龚全珍工作室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而在整个莲花县,类似坊楼镇甘家村甘祖昌事迹陈列室这样的红色陈列室已经完工21处,未来将建成100处,树立具有莲花特色的党性教育品牌。

  “甘祖昌将军体现了心系群众、革命到底的崇高境界,他的事迹和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4月1日,履新不久的江西省委书记强卫登门看望了龚全珍老人,深情地对她说,甘将军的精神对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教育作用很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您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夕阳如火,沿背村那座龚全珍与将军一块生活了近30年的老宅,如今一部分成为沿背村的幼儿园,放学的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跟着家长回家。房前两棵当年植下的柏树挺拔青翠,侧面的两株李子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似乎仍可嗅出花开的芬芳。(刘士安吴齐强)

  


原文链接:http://ccdijl.gov.cn/ztjc/jf/202304/t20230423_869721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