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检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正文

度量大学养深的杨守陈

发布时间:2023-12-05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廉历12-5.jpg

  杨守陈,字维新,明朝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人。历任编修、洗马、侍讲学士、吏部右侍郎等职。

  鄞县镜川杨氏是明代大族,家学渊源深厚,人才辈出。杨守陈自幼聪慧,祖父杨范特别看重他,从小便悉心栽培。杨守陈5岁的时候,在家塾就读,每天能写几百字的文章。他是杨氏家族首个进士,学问十分了得。

  公元1450年,杨守陈举浙江乡试第一,夺得解元。次年考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职。公元1465年,杨守陈任御前讲席的讲官,不久升任侍讲。公元1467年,《英宗实录》修成,杨守陈升任洗马。

  “洗马”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始置于秦代。汉代时也作“先马”,意思是“走在马前面的人”,是太子的侍从官。太子出行时侍从官作为前导,所以也称作“太子洗马”。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德高望重或功勋卓著的臣子,“洗马”是一个荣誉头衔,一般是五品以上的官。

  杨守陈任洗马时,有一次请假回乡探亲。途经一个驿站,驿丞不了解“洗马”是什么官职,以为是打扫马厩的低级官员,就没把杨守陈放在眼里。驿丞用轻蔑的语气问杨守陈:“你的职务是洗马,那么一天能洗几匹马呢?”杨守陈随口答道:“如果勤快的话可以多洗几匹,懒惰的话就少洗几匹,没有具体的数目。”过了一会儿,有人报告说有一个御史马上要到了,驿丞就催促杨守陈让出上等住处。杨守陈说等他到了再让也不迟。御史到后,见到杨守陈跪地行礼,原来,这位御史是杨守陈的门生。驿丞这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吓得趴在台阶下,请求宽恕慢待之过。但是杨守陈丝毫没有计较,一笑了之。

  杨守陈为官非常关注时事,体恤民间疾苦,对灾荒、治安、领土等问题皆有对策。景泰、天顺年间,四明地区发生灾荒。杨守陈向时任太守进言,目前粮储供应应先满足沿海,南京地区可以暂缓,并建议用官库余粮救济灾民。对于贼盗之患,杨守陈的建议是,贼寇之流本来也是普通人,只是由于基本生活难以保障,才铤而走险,要从根本上解决贼寇问题,首先当体恤百姓,施以仁政。边疆问题也是杨守陈关注的。他认为治理边疆的重点,一是制定边疆政策,二是管理边疆官吏。“设险莫如修德”,武力征伐只能求一时之安,修德治疆才是久安之策。修德的同时也要重视武备,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仅靠修德是难以实现边疆安宁的。若边疆官吏玩忽职守,贪功好利,那么边疆就得不到有效治理。

  明孝宗即位后,任杨守陈为吏部右侍郎。他直言进谏皇帝应该广开言路,体察下情。杨守陈指出,现在上朝,皇帝看到的只是大臣的风采,退朝看到的,只是百官的奏章,而那些地方官吏的作为、百姓的真实生活,皇帝却看不到,因而并不能掌握国家的全部情况。杨守陈建议开办大小御前讲席,每天上朝两次,大的御前讲席和早朝仍按旧例,小的御前讲席则应选择正直庄重的臣子轮流进讲,不管是圣贤经书、治国方略,还是政事得失、民情好坏,都应该讲得清楚明白,这样才能帮助皇帝对国事作出正确的裁决,不至于被蒙蔽视听。孝宗赞赏并采纳了杨守陈的建议。

  杨守陈长于治经,他认为经籍最大的作用是引导世人行正确的事,因此必须校正错讹,订正文本,切不可黑白颠倒、是非不明。考证经义的目的是明圣理、行正义,不是沽名钓誉。中国历代重视文人道德,明代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达到高峰。杨守陈潜心学术,著作丰厚,是镜川杨氏家族学术集大成者。其一生著有《读易私钞》《三礼私钞》《五经考证》等,后人编成《杨文懿公文集》。

  公元1489年,杨守陈病逝,享年65岁。明孝宗赐谥“文懿”。

  ◼ 一个人的道德层次决定其成就大小,杨守陈宽厚仁爱、秉正恤民,将学问和道德放在一起考量,并不是单纯地“掉书袋”。他不仅是一个忠正能干的官吏,同时也是学养深厚的学者。

  (维宏)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737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