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检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正文

张养浩:念天下苍生 养浩然正气

发布时间:2023-12-05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廉历11-21.jpg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任礼部令史、御史台掾吏、太子文学、监察御史、翰林直学士、右司郎中、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陕西行台中丞等职。

  张养浩自幼酷爱学习,有很好的德行。曾有人在路上遗失了财物,那人已经走远了,他还追上去还给人家。

  张养浩23岁时游学京师,将自己的文章进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看过之后大为称奇,举荐他到御史台任职。有一次张养浩生病,不忽木前去探望,见他家徒四壁,感叹道:“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啊!”

  任堂邑县尹期间,张养浩释放因偷盗祭祀食物而被捕的人,以“为饥寒所迫”为由,给这些盗贼洗心革面的机会,众盗感泣,相互告诫“不可辜负张公”。他还将当地作伥已久的暴民绳之以法,大快人心。

  在元代,御史台、中书省和枢密院并称中央政府的三大中枢。张养浩由最基层的御史台掾起步,后来又担任监察御史、行台中丞,是为数不多的“三进御史台”的监察官。他以济世匡时为己任,不畏权贵、不计祸福,敢于犯颜直谏,曾写下万余字的《时政书》,直斥朝政沉疴“十害”。此举激怒了当时的元武宗,被罢官离京。

  后来,张养浩被重新起用。元仁宗时,张养浩任翰林直学士,在他和翰林侍讲学士元明善等竭力推动下,停办40多年的科举重新恢复,给岌岌可危的元朝注入了新的活力。元朝中期出现了被称为“延祐之治”的短暂盛世。

  公元1329年关中大旱,疾疫蔓延,灾民到处逃荒、流离失所。朝廷请张养浩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前往关中主持赈灾。临行前,张养浩的很多同僚为他摆酒设宴,但他拒绝赴宴,说:“这岂是享受欢乐的时刻!”

  对张养浩来说,最紧要的问题是如何筹集赈灾粮食、稳定市场秩序。那时普遍使用纸钞,百姓拿纸钞去买米,纸钞稍有模糊破损,米商就不肯收,百姓自然买不到米。按照规定,这种钞票可以到官府更换新钞,但管库奸吏营私舞弊,十贯只能换五贯,还要等很长时间。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困苦,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赈灾如救火。张养浩立即检查府库,清点没有破损、钞面图纹可以看得清的纸钞1000余万贯,在这些纸钞背面盖上印记,临时流通使用。又命人刻价值十贯、五贯的券发给穷人去米店买米,券上加盖印记,米商可凭此到官府兑出钱来,“于是吏弊不敢行”,百姓得以买米活命。张养浩还拿出自己的钱开设粥厂,同时奏请朝廷,希望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以解燃眉之急。在陕西赈灾的4个月,张养浩从没回过家,一直住在官署,白天救济灾民,晚上挑灯办公,不曾有丝毫懈怠。

  在陕西任职期间,张养浩写下那首传诵千古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后来,灾情缓解了,张养浩却忧累成疾,病逝于任上。关中百姓听说后,痛心如失父母。

  张养浩一生恪尽职守、心忧百姓,他主张为官清廉的思想,写下著名的《为政忠告》,包括《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部政论集,从自身从政经历出发,告诫官员要勤政爱民、廉洁公正。

  ◼ 张养浩三进御史台,以一部《为政忠告》完成了他作为一位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心灵书写,是有名的“骨鲠之臣”。

  (维宏)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714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