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检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正文

张伯行:“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

发布时间:2023-12-24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廉历12-21.jpg

  张伯行,字孝先,清代河南仪封(今河南省兰考县)人。历任山东济宁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等职。

  张伯行自幼聪敏好学,品德高尚,受父亲、祖父的影响,13岁就通读了四书五经。公元1681年,张伯行中进士,后经考选,授内阁中书,从此步入仕途。

  公元1703年,张伯行出任山东济宁道。正逢当地闹灾荒,老百姓流离塞道。张伯行从家中出发时,就装载了钱粮和棉衣,沿途救济灾民。到任后,他立即按照朝廷“分道治赈”的旨意,开仓放粮。事后,他的上司却认为他擅自动用官仓,准备上书弹劾。张伯行说:“我奉命赈灾,朝廷如此重视百姓疾苦,那应该以粮仓里的粮食为重,还是以人命为重?”他据理力争,上司只好作罢。

  公元1706年,康熙皇帝南巡路过济宁,听说了张伯行的事迹,特赐他“布泽安流”的匾额,并调他任江苏按察使。按当时惯例,新任官员要向总督、巡抚赠送礼物,约合4000两银子。张伯行对此风气深恶痛绝,说:“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所以无银馈送。”不仅如此,在江苏按察使任上,张伯行力革弊端,爱惜人才,仅仅两个月,廉惠之声便流传开来。

  张伯行的刚直不阿得罪了总督和巡抚,当康熙皇帝再次南巡到达江苏时,让总督和巡抚举荐贤能的官员,名单中却没有张伯行。康熙皇帝深知张伯行的德行才干,于是申斥:“张伯行居官清廉,是难得的栋梁之材,你们不举荐,那我来举荐。”之后,委任张伯行担任福建巡抚,还赞其为“天下第一清官”,赐“廉惠宣猷”的匾额。

  张伯行到达福建任所,看见衙署铺陈甚盛,于是叫来属下询问。属下说:“按照惯例,都是商户们供应给您使用的。”张伯行下令全部归还,说商户也是百姓,怎能随意收取他们的财物私用。他拒绝送礼者,特地撰写《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居所院门和巡抚衙门上:“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当时,官吏贪贿、舞弊之风渐盛,这篇严禁属员馈送的檄文,反响强烈,让属员敬仰,百姓欢呼,但却让贪横的两江总督噶礼耿耿于怀。

  公元1712年,江苏乡试出现大规模舞弊。发榜时,苏州数百名举子一气之下,将贡院门口匾额上的“贡院”二字改成“卖完”,还把财神塑像抬到了学宫,以讽刺考官受贿科场。张伯行立即将此事奏报康熙皇帝。康熙皇帝指派朝廷重臣前往江苏,会同张伯行及噶礼一起审理此案。

  会审中,牵扯出噶礼从中受贿索银50万两的问题。主审官不愿详查,想将此案草草了结。张伯行愤慨异常,上疏弹劾噶礼。听到风吹草动的噶礼心中不安,七拼八凑地捏造了七条罪状,上疏皇帝,指责张伯行逞讦诬陷。

  康熙皇帝只好再派重臣审理巡抚、总督互参事件。但是,两次的审理都偏袒噶礼,致使张伯行被一并解职。扬州百姓闻讯,个个义愤填膺。大批百姓成群结队,带着水果蔬菜,来到府衙为张伯行送行。张伯行站在高凳上,四方作揖致谢,谢绝所送果蔬。有长者流着泪说:“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张伯行不得已,收下了豆腐一块、青菜一把。

  康熙皇帝又召九卿共议此案,最终还了张伯行清白,让他官复原职,噶礼革职。江苏士民闻此欢声雷动,家家门前贴上了书有“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的红幅。福建全省士民闻此皆奔号呼吁。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用张伯行为礼部尚书,赐他“礼乐名臣”的匾额。

  公元1725年,张伯行病逝。雍正皇帝赐谥号“清恪”,意为官清廉,恪尽职守。光绪初,诏谕从祀文庙,这一殊荣,清代只有汤斌、陆陇其、张伯行三人。

  ◼ 张伯行在近40年的宦海生涯中,政绩斐然,清正廉明,刚直不阿,“天下第一清官”的美名千古流芳。

  (维宏)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762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