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山回声
发布时间:2023-12-29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省监察委员会
太原天龙山风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久居平原的人,对于山脉与高原有一种特别的敬仰与期盼。不仅仅是因为地理海拔的落差,遍布祖国大地的每一座高山,仿佛都是对内心热爱的一种补偿,都是对知识与想象的一次弥补。但是在天龙山,除了对大好河山发自内心的兴奋之外,心头却沉甸甸的。
穿越郁郁葱葱的松柏,映照着山腰间灰白色的、干燥的巨石,蜿蜒着,坚硬着。从远处看,风化后的岩石并不尖利,反而健硕平顺,仿佛是互相较着劲,拼命地想从更加庞大而有力的山体中凸出来。这是典型的北方山脉,它允许这样的张狂与任性。只有走到近前,才会发现,巨石之中,竟然别有洞天,从西峰到东峰,一个个石窟不规则地依次排列,嵌在巨大的山体之中,自东向西,由狭窄的石阶相通,如一条玉带,悬于天龙山山腰。这就是天龙山石窟,深埋在时间幽深的隧道中,像是历史的册页,在日月星辰的轮回中闪耀着不朽的文明之光,曾经却也郁积着屈辱和痛苦的尘埃。
天龙山位于太原城西南,海拔接近1700米。随地势渐次抬高,层峦叠嶂,苍松翠柏丛生。1400多年前,坐镇晋阳的东魏丞相高欢,对此山情有独钟,在山间修建了自己的避暑夏宫。他下令在东峰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了最早的两座石窟。自此开始,天龙山石窟的开凿进入了旺盛期,深山密林之中,叮当作响的开凿声响了400多年,从东魏一直延续到唐代,经历东魏、北齐、隋、唐几个朝代,共开凿洞窟25座,石刻雕像500余尊。石窟艺术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它间接地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场景。
天龙山石窟造像以雕刻技艺精湛、人物比例协调、造型典雅美观、线条细腻飘逸而闻名于世,成就了古代石窟艺术宝库中著名的“天龙山样式”,在世界雕塑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位于西峰的第九窟中的造像,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也最能代表天龙山石窟雕像艺术的集大成者。为保护第九窟的石刻造像,依山建有三层四重檐木质结构的阁楼,峭壁飞檐,气韵生动,气象森严,从下向上看,胜似玉宇琼楼,又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欲挣脱群山的怀抱,驾云而出。窟内分上下两层,上层的弥勒大佛坐像和下层十一面观音立像均高过8米,高大庄严,体态丰润,典雅庄重,雕刻技艺简洁生动,是晚唐时期的杰作。尤其是袈裟上的纹理雕刻得传神、细致,线条柔美,不像是刀刻出来的,倒像是用毛笔在宣纸上画出来的,轻盈灵动,似乎有风吹仙袂的神韵,生活化的气息浓厚,令人在肃然起敬的同时,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仰视时,安宁在内心里充盈着。
站在更多的洞窟前,探目向内张望,所看到的凋敝场景会令人陡生一种错觉,仿佛,那千年之前开凿的声音并未停歇,只不过,这叮当之声更加复杂和混乱。几乎没有一个石窟是齐全的,几乎没有一尊造像是完整的,被破坏过的景象触目惊心。我想,那石质的造像也是有生命的,也是有疼痛感的,只不过这痛楚与悲伤是无声的。这是一场人为的浩劫,不管经历了多久,这一幕都在这仍然坚硬的石壁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迹。
在天龙山,山川无语,景致依然,但历史的回声竟如此的悲壮。在建成后长达1300多年的时间里,天龙山石窟经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在历史、文明的不断沉淀中,光芒从来没有被湮没,反而更加璀璨,故事更加丰富,它也从来没有走出过深山,而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竟然是与故土的诀别,故事的发展也充满了伤痛,成为历史永久的伤疤。
一切要从1918年的一次科学考察说起,日本建筑学家关野贞来到天龙山进行考古调查,随后,他把考察报告发表在一本杂志上。受此影响,1922年,另一位日本学者田中俊逸来到天龙山进行考察,与他同行的外村太治郎把拍摄的照片结集成册,编成《天龙山石窟》一书,这也是天龙山精美的石窟第一次惊艳世界,被世人所知。然而,海外的文物盗贼们闻风而动,天龙山石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盗采,叮叮当当……这凿向造像的声音刺破了宁静的夜空,打扰了山林间的清凉,延续不断,能够凿下来、拿得走的造像被凿、被砍、被砸,背井离乡,流失海外……这些珍贵的造像,甚至石壁上的飞天浮雕,漂洋过海,散布于世界各地的40余家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
历史不堪回首,历史的记忆也从来没有湮灭。站在石窟前,看着残缺不全的石壁,每个人都会生出感怀之叹,什么时候,流落异乡的那些有着中国印迹、带着华夏基因的文明之花,才能回归故里,绽放在固有的地方,回到熟悉的大山。
回归并不是梦想。
在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一尊面目祥和的佛首,牢牢地锁住了人们赞叹的目光。经过多方努力,这尊漂泊海外近100年的佛首终于回来了。这尊佛首雕刻精美,面部表情丰富,雕刻平滑自然,五官端庄雅致,双目微合,眉角轻扬,口衔春风,有一股强大的气场。当你端详时,会感受到它迷人的微笑里慢慢散发出的安详宁静,透过玻璃罩,缓缓地溢满整个展厅。佛首属于第8窟北壁的佛龛主尊佛像,开凿于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是天龙山石窟唯一的隋代石窟,佛龛的形制和造像风格代表着隋代石窟的最高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研究价值。据考证,其1924年被以残暴的方式掳走。佛首的背面,能清晰地看到当时被凿下时的凹凸不平,似乎仍然能从那粗糙的痕迹听到来自一百年前的敲击声。
虽然,一些造像仍然散落在世界各地,但是一项数字复原项目,使破碎的造像能够展示出它应有的光华、本来的面目,还原出天龙山石窟的精华,让历史在数字化的场景中得以重现。博物馆内,反复播放着被数字复原的石窟造像,逼真而又虚幻。当一尊尊精美的造像以3D的模式,全方位地展现出来,人们的目光似乎是不够用的,雕刻的每一寸,都展现着当时高超的技艺,也保留着雕工们对当时生活的记录。越是如此,内心涌动的期盼越强烈。
如今,一座三层环形桥如一条盘着的巨龙,把我们送上天龙山,环形桥气度不凡,这是一个强大国家的气质,是时代进步的有力印证。我想,在可以预知的将来,更多流失的天龙山造像,还会回到它们的故乡,回到它们灵魂栖息之所。但那遥远的敲击声,仍然会时时回荡在天龙山山谷间,回荡在人们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历史,永志心间。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lzjy/lzwsp/202312/t20231228_8341501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强恕近仁
- 下一篇:邢澍:名扬江浙的陇原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