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关注|春回江城
发布时间:2021-04-08 作者:佚名 来源:上海市纪检监察网站
江汉关的钟声仍旧浑厚悠扬,龟山上春风和煦、绿意盎然,隔江相望的黄鹤楼与晴川阁游人如织。
自2020年4月8日解除离汉通道管控以来,湖北武汉,这座浴火重生的英雄城市,在逆境中奋起,重回烟火人间。
风暴过后,重寻生活坐标
红色丝巾系在脖间,一条长长的麻花辫斜搭在胸前……在武汉横堤社区凤凰城小区党群服务驿站,65岁的陈福英甩起紫红色水袖,跳起了黄梅戏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举手投足间韵味十足。
恢复中断的排练,重新组建因为疫情而散掉的艺术团是陈福英在武汉解封后做的第一件事。
“疫情期间,艺术团团长和一名团员确诊的消息对我们打击很大,重新组建队伍也是希望大家能尽快走出阴霾。”
陈福英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鼓励团员走出阴影;对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团员,手把手指点动作。在她的带领下,艺术团根据抗疫经历创作了一出黄梅戏《龙魂》。
“刚上台演出时还会回想起当时艰难的时刻,但演到后半场,沉浸在各地医疗队支援武汉,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我们的心态就好转了。”陈福英说。
陈福英现在的生活比以前更丰富了。除了每天跳舞排练、唱黄梅戏外,身为党员的她还加入到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团队,参与“爱心花车送温暖”等志愿活动,每周给小区里的孤寡老人送去生活慰问品,陪他们聊天。
“疫情严重的时候,我也是靠着社区志愿者的支持,才挺过来的。”陈福英说。
最近,陈福英正忙着带领艺术团排练新的曲目,名字叫《五星红旗》,将在今年7月1日上演。
风暴过后,热气腾腾的生活重新开启,更多像陈福英这样的普通人正怀揣坚定和勇敢重寻生活坐标。
这两天,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徐丹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她被湖南中医药大学拟录取为2021级硕士研究生。一年前的“方舱之约”实现了。
去年,在江夏方舱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教授毛以林在巡视问诊时,遇到正准备报考该校研究生的徐丹,毛以林鼓励她好好学习的视频迅速在网上走红。
“治疗期间,毛教授和我探讨了很多临床上的经验,特别是如何运用中医疗法治愈新冠肺炎,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方舱的这次偶遇,坚定了徐丹考研的决心。
去年7月7日,徐丹的学校正式复课。那天,她和室友一起买了一个蛋糕庆祝返校。见面时,大家抱头痛哭。此后,白天去医院实习,晚上回学校看书成为徐丹每天的轨迹。武汉也在她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复苏。
徐丹把方舱的经历看作一次“磨砺”,“自己也是经过大难的人,现在不像以前那样特别害怕困难。”
如今,徐丹每天依旧奔波在实习医院和学校之间,为毕业和研究生入学做准备。她的研究生专业是中医内科学,心血管方向。徐丹说,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个像毛老师一样的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守望家国,抗疫精神刻进武汉记忆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这是过去一年提及武汉时,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字眼。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中,有两位武汉人入选: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疫情中志愿服务、守护医护人员的快递员汪勇。
不下雨的时候,张定宇都会骑自行车穿过东湖绿道去上班,早上和中午各骑一小时,一天下来可以骑行40公里。
“春天的东湖非常美,满处的樱花、碧桃、海棠,看着就赏心悦目。中午时分,阳光明媚,人们在里面穿行、奔跑,在草坪上晒着太阳,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们美丽的国家、幸福的生活就是这样子。”张定宇说。
回顾那场惊心动魄的抗疫之战,张定宇认为,只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才能孕育出像武汉这样“英雄的城市”:“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大家牢牢团结在一起抵御一切艰难险阻,再次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这样的胜利在世界其他国家是无法复制的。”
今年的《感动中国》把2020年的特别致敬献给所有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舍小我顾大局的抗疫英雄,这让张定宇为之动容。“医务工作者们的付出确实很崇高很伟大,我们的病人、我们的人民又何尝不是这样?这场胜利应该是英雄的中国人民的胜利。”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时,张定宇拖着“渐冻”的身躯与死神竞速,当时他最迫切的愿望是“从病毒手中抢回病人”。如今,在湖北全省范围内推行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成为他最重要的事。
“我们想用5年时间,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种基础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3类突出公共卫生问题,把它打造成湖北样板。”张定宇说。
以张定宇等人为原型的电影《中国医生》即将上映。3月20日,正值春分,张定宇邀请电影《中国医生》剧组和援鄂医疗队在武汉大学赏樱,他也亲手种下了一棵樱花树。
“种下樱花,也是种下希望。”张定宇说。
希望,也是“快递小哥”汪勇在采访中不断提及的词。汪勇坦言,疫情带给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激发了他做公益的热忱,在志愿服务中给更多人带来生活的希望。
过去一年,汪勇一直在公益的道路上奔走:帮助42000名援鄂医护人员免费寄行李,为武汉市1000户生活不便的老人提供爱心包裹,为湖北省4300余名高中生提供学费赞助,和武汉血液中心一起组织义务献血……
“疫情激发了武汉人民的家国情怀。当看到自己的家园被病毒侵袭,很多人都会想站出来献一份力。”封城之时,汪勇一个人开车穿行在空荡荡的城市,过往车辆的一两声鸣笛都会让他觉得温暖。
如今,在位于武汉市利济北路顺丰速运快递点的办公室,听着街道上熙熙攘攘的喧哗声,汪勇说,这就是幸福。
除了继续做好“快递小哥”,汪勇还希望自己的经历能激励更多年轻人。
此前,汪勇将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写下的回忆录汇成了一本《金银潭日记》,记录这场疫情中80后、90后以及00后的坚韧和顽强。从去年9月开始,他参加了“青春在战疫中绽放”全国巡回宣讲活动,为学生们讲述疫情期间武汉发生的故事,分享关于抗疫的所思所想所为。
“我希望能在年轻人的心里种下一粒种子,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回想起2020年发生在这座城市、这个国家的故事。珍惜当下,不负韶华。”汪勇说。
抢抓机遇,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崛起
在中国信科集团自动化测试区里,近两米高的650设备高速运转,数十名身着白色防静电服的技术人员坐在电脑屏幕前,紧张有序地进行着调试工作。
一名技术人员转身告诉记者,“这个5G项目已经步入尾声,近几天就能顺利结束了。”
居民日常生活重回正轨的同时,武汉的各类企业也逐渐恢复往日生机。作为我国光通信骨干企业,武汉解封以来,中国信科集团率先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其下属烽火通信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公司上下凝心聚力,在三个季度内完成了2019年全年的任务量,同时抢抓新基建机遇,努力扩大市场份额,“以百倍的决心和勇气,加快技术产品研发升级,不断提高产能和产品交付能力,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
中国信科集团所处的东湖高新区是继北京中关村之后国务院批准的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区内聚集了数千家高新技术企业,有着“中国光谷”之称。为推动经济复苏力量加速凝聚,东湖高新区制定支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44条”政策,从减轻负担、加强金融支持、强化创新支持、加大稳岗支持以及优化服务等5方面入手为企业“开绿灯”。
回忆起封城的76天,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纪委书记郭岭峰直言“困难难以想象”。“为了如期完成生产任务和攻关任务,我们一天都没有停工,以20%的人力撑起了70%的产能。有位技术带头人本来要回北京和家人团聚,但因为研发需要,他把回程的票退了,留下来带领团队继续进行技术攻坚。”郭岭峰动情地告诉记者。
重重困难中,最让郭岭峰忧心的是国外科研人员和物料、设备的通行问题,“物流和交通几近瘫痪,多亏高新区政府帮助我们先后协调20批次复工包机,全力疏通物资运输通道,这才解了燃眉之急”。
关关难过关关过。武汉全面解封之际,长江存储发布了128层QLC 3D NAND闪存芯片X2-6070,这款芯片拥有业内已知型号产品中的最高单位面积存储密度,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一年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郭岭峰说,“凭借这个优势,中国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相信未来还会在突破技术难关、解决卡脖子问题上发挥大作用。”
复工复产以来,武汉动能转换成效显著,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崛起,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越走越宽。2020年,东湖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达8.3%,发明专利突破1.9万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830家,数量首次突破3000大关。
东湖高新区科创局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已于近期启动建设,将通过建设高能级创新承载区,支撑武汉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带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辐射全省全域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监督护航重大项目落地,助力打造发展新引擎
天色微明,建设中的江汉七桥俯卧在长江江面之上,如同一条矫健的巨龙。施工现场,十几位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冒着细雨往来穿梭,为5月份正式通车做最后准备。
去年年底,这座武汉市规划的第七座跨汉江通道上传来好消息——随着合龙口最后一颗定位销轴打入钢梁,工程主拱顺利合龙,汉江两岸成功“牵手”。
时至今日,中铁大桥局集团武汉江汉七桥项目经理刘生奇依然记得当时的激动心情:“这个阶段性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了。”
2020年3月24日,江汉七桥项目正式复工,成为武汉市首个复工的桥梁工程。1个多月后,中铁大桥局组织的“大干一百天”劳动竞赛拉开序幕。“激励效果非常明显,施工速度较疫情前提高了50%。”刘生奇说。
把时间抢回来!项目现场,每个参与者都铆足了大干一场的劲头。刘生奇向记者出示了手机上的步数记录,“忙的时候,每天2万步不在话下。有些年轻的安全员需要爬上爬下检查安全隐患,3万步都是家常便饭。”
建设者们争分夺秒抢抓工期的同时,另一群人也在为了这座城市的复苏四处奔忙,武汉市纪委监委驻市城建局纪检监察组干部李沛就是其中一员。“复工复产以来,我们对武汉在建的重点项目进行了全面的走访调研,实地了解项目进展,聚焦职能部门干部履职情况开展监督,看是否存在失职失责、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
近三个月的监督中,派驻纪检监察组走访了各区建管部门及市政、房建项目施工现场等84个点位,发现问题109项,现场督办责任部门整改105项,对存在的失职失责情形启动调查程序,共问责5人。
一年多时间里,让李沛感触最深的是工作重心的转移,“从前期的疫情防控,到项目复工复产,再到如今的护航开好局起好步,监督的重点在不断变化”。
“十四五”开局之年,武汉经济开启新一轮加速跑。今年一季度,全市215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超过3300亿元。其中,超100亿元的项目就有7个,创造了武汉历史上单次投资规模之最。
“无论工作重心如何转移,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这一点是始终不变的。”李沛说。
正要离开江汉七桥施工现场,记者听到一声提示音,来自江汉七桥PPP项目公司总经理黄富伟扬起的手机:“家里人给我发来了小孙女的照片。”
黄富伟告诉记者,孙女于去年2月3日在同济医院出生,正值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大江大湖大武汉,武汉是迎江而生的城市,也希望她能成长为一个包容、海纳百川的武汉人。”
照片中,刚满14个月的女孩漂亮可爱。这个崭新的小生命,见证了武汉的浴火重生,还将与这座英雄的城市一同成长。
原文链接:http://www.shjjjc.gov.cn/2015jjw/n2230/n2236/u1ai86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