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小家为大家
发布时间:2024-02-05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省监察委员会
在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吉庆街智慧胡同路西,有一段约二十米南北走向的院墙,院墙西是中共淮阳县党组织早期领导人张文彬同志的故居。
张文彬,又名张持久,1918年出生在淮阳县城吉庆街。他7岁开始读书,先后在淮阳县城、开封、北京求学,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在开封、北京求学时,他阅读进步书刊,主持正义,深得同学们尊重。
1936年秋,日军侵占华北。张文彬弃学回到淮阳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在他的发动下,淮阳城各中学纷纷组织“读书会”,很快掀起了抗日救国的高潮。这时,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多次来淮阳指导学生抗日运动,发展张文彬为中共党员。
1937年7月,张文彬和从杭州回来的大学生李克弱,北大回来的共产党员周坤明及本地学生韩继文、李锦林等发起成立50多人的“淮阳抗敌后援会”,成立话剧团、歌咏队、墙报组,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张文彬既是组织者,又是演员、作者和歌手,参加排演了《张家店》《我的故乡》《打回老家去》《林中口哨》等文艺节目,在城乡巡演,激发民众抗日热情。
1938年初,张文彬遵照豫东特委指示,到国民党淮阳专署搞统战工作,被任命为专署民运科长。5月31日,中共豫东特委委员、统战部兼宣传部部长刘作孚与张文彬组织召开全城各中等学校进步师生会议,宣布成立“淮阳抗日学生军”,建立起淮阳第一支抗日武装。后来,学生军与抗日训练班合并,经训练后,一部分赴延安继续学习,一部分充实到部队,大部分都成了党内工作的骨干。
10月,淮阳抗日游击队成立。张文彬遵照豫东特委指示来到游击队,在附近村庄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扩大游击队的影响,建立巩固党的根据地。
11月,张文彬担任中共淮阳县委书记。游击队在县委的领导下迅速展开了对日、伪、顽的斗争,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年底,游击队由开始的26名队员22条枪扩大到100多人100多条枪,编成三个分队、一个手枪班,游击区扩大到方圆80多华里100多个村庄。在淮太西三县边区,他们打鬼子、除汉奸,让敌人闻风丧胆。
这时,张文彬的肺结核病愈发严重,有时连走路都很困难,可他仍坚持随部队东征西战。为了鼓舞战士树立抗战胜利的信心,根据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张持久。
1939年正月初六,张文彬带领8名游击队员在淮阳临蔡镇伏击日军,打得30多名日本骑兵勒马而回,狼狈逃窜。日本侵略者对张文彬又恨又怕,为寻报复,对张文彬的家庭下了毒手。敌人把张文彬的父亲一顿毒打投入监狱,后拉到城外砍头示众,又把张文彬的大姐活活折磨致死。二姐见此惨状,连惊带悲,气断身亡。
敌人的暴行,没有动摇张文彬抗日、革命的决心,他把满腔怒火化作英勇抗敌的力量。他不顾重病在身,在对敌斗争的艰苦环境中,出生入死,日夜奔忙。
1939年6月,组织派张文彬赴竹沟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中共周口市委任民运委员。他以周口西黄楼小学为基地,以教书为掩护,办夜校,讲党课,继续发展壮大党的组织。由于操劳过度,张文彬的肺病复发,医治无效,于11月25日殉职于项城县杨营村,时年21岁。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lzjy/lzwsp/202401/t20240130_8364949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光影丨柿满枝头,“柿柿”如意
- 下一篇:临财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