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约 | 品读书画中的中华文脉
发布时间:2024-02-19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省监察委员会
中华世纪坛展览现场,观众在参观。
吕焕成《春夜宴桃李园图》,描绘了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情景。
刘松年《秋窗读易图》,描绘了古人读书场景。 刘同华 摄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该项目缘起于2005年,2015年中宣部牵头建立了“大系”项目部际联系协调机制。“大系”传承千年历史文脉、重现千古笔墨神韵,是中国古代绘画保护、挖掘、利用的集大成者,是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韵味、中国气派的重大标志性文化成果。
近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览在中华世纪坛开幕,该展览以“‘久久为功’品读书画中的中华文脉”为主题,带领观众走进“大系”读懂中华文脉。
呈现中国绘画的文脉精神
展览中有一幅绢本水墨画《杜甫诗意图》,引起不少人驻足观看,这幅画的作者是南宋画家赵葵。赵葵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将领,在政治军事和文化艺术方面都颇有才具。这幅《杜甫诗意图》,以唐代诗人杜甫的佳句“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为题,抒写江南水乡平远景色,令人顿感清风徐来。画卷上,一片幽深的竹林,与清澈的溪水相映成趣。竹林深处,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两人策驴缓行;水面上荷叶摇曳生姿,临流水阁数间,水阁畔一人倚栏观赏。
在古代,以杜甫的诗意、诗句入画,并非孤例。历朝历代都有,由南唐画家周文矩开先河,其后出现有北宋李伯时所绘的《饮中八仙图》、明代谢缙《潭北草堂图》、明代周臣《柴门送客图》,等等,构成了中国绘画史上一道“杜甫诗意图”风景线。
所谓“杜甫诗意图”,是艺术家取材于杜甫诗歌中的意象、诗句、诗篇、文化典故等创作的绘画。历朝历代的学者、诗人对杜诗的学习、整理、注释蔚然成风,形成了“千家注杜”的壮观局面。传统绘画也用灵动的线条、浑厚的气象,将文字形态的杜甫诗歌具象化为一幅幅图画,宛若以画注杜,在中国古代的艺术长河中,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杜甫诗意图像群。
这类画作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创作,它们蕴含着历代文化、审美乃至社会等领域的多种要素,融汇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对于考察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理念的流变和古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有一定的价值。
比如杜甫诗意图在明代中期的大量出现,无论题材还是数量都得到了扩展和增加,就跟明代文坛的复古有关。明代出现的“前后七子”,在文学上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来对抗当时的八股文体。所以像杜甫这样的盛唐诗人,必然会影响到当时整个文化领域。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以及杜诗中表现出深厚的忧国忧民情怀,引起了艺术家的深切共鸣。杜甫一生,始终与百姓密切相连,他真切地感受到人间的疾苦。于是在杜甫的笔下,多涉及社会动荡、民间疾苦,用具有历史价值的诗记录时代巨变,传达着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这样的伟大情怀,任何时候都是文艺创作的主题。这种强烈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同,成为心灵的皈依。古代艺术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杜甫沉郁顿挫的情致有着深深共鸣,他们不断地从杜诗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艺术的灵感。杜甫,成为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坐标。
其实,不但杜甫和杜诗在绘画中被广泛呈现,李白和他笔下的诗句也频频被历代艺术家所传颂,比如李白的名篇《春夜宴桃李园序》。
展览中有一幅清初吕焕成所画的《春夜宴桃李园图》。吕焕成,清初“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山水风格奇古,人物生动细劲,既有“北宗”画法的崇高峻美,也有“南宗”画法的秀润笔致。
这幅画描绘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情景,该序是李白与堂弟们在春夜宴饮赋诗,为之作此序文。文章以清新俊逸的风格,深刻地表现出天伦之乐和兄弟之情,一如既往地表达着李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生追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文章开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就是千古名句,该文被收入《古文观止》。
取材于诗歌的创作,丰沛了绘画的文化内涵,为后人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与古圣先贤进行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媒介。
诠释中国山川的无尽之美
在书法史和绘画史上,赵孟頫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力,他是宋元之际改变时代风气、领袖群伦的历史人物。他所倡导的艺术主张对中国艺术发展的贡献尤为卓著,不仅开创了元代书画的时代新风,更对后世艺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览中不仅有以青绿设色、展现时代风貌的赵孟頫作品《百尺梧桐轩图》,也有赵孟頫、赵雍、赵麟祖孙三代的人马图。
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也可以称得上是“诗、书、画三绝”。管道升的书法,被赞誉是能与东晋卫铄“卫夫人”并称的“书坛两夫人”。元仁宗曾专门让管道升书写《千字文》,并将其和赵孟頫、赵雍的书法装裱在一起,盖上印玺,特意珍藏在秘书监。
有人这样评价这对伉俪,古代社会中,恩爱夫妻非常多,但像赵孟頫和管道升这样才华出众、志趣相投、相爱终身的夫妻却很少。
从管道升的存世作品看,其画竹用笔苍劲有力、潇洒自然、生动传神,清风正气扑面而来。画如其人,人如其画。管道升除了翰墨辞章,德言容功无一不备,处理家事,内外整然,待宾客、应世事无不中礼合度。
值得关注并学习的是管道升的相夫教子。管道升协助赵孟頫栽培子孙后代,治家井井有条,赵氏一门流芳百世,三代人出了七个大画家。赵雍、赵麟、赵彦正更是名冠一时。元末明初的大画家王蒙,就是赵孟頫的外孙,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
对于山水画创作来说,最为关键的问题,即如何将外在的自然山水与画家的自身情怀共同纳入到作品之中。就此,展览中多次出现的以“赤壁泛舟”为题材的中国古代绘画提供了解答。
“赤壁泛舟”,自苏轼以来,成为历代文人、艺术家反复吟咏、描绘的题材,比如金代武元直的《赤壁图》、明代仇英《赤壁图》、明代黄道周《赤壁泛舟图》,包括傅抱石也绘有《赤壁泛舟》,等等。
“赤壁泛舟”题材之所以受“热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已经成为艺术家心目中的文化象征与精神寄托,正如苏轼《前赤壁赋》所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于是,在一片水光接天、万顷茫茫中,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都成为展现艺术家胸中丘壑的“造物者之无尽藏”。
这种解答,对“物”与“心”表现出了同等的重视,并无偏废;而将两者的契合无间,确定为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林泉高致、水远山长,正是中国绘画的高明之处,在物我浑融中诠释出中国山川的无尽之美,从而呈现出体察人生、观照世界的哲思与深情。
一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折叠了千年文明
欣赏一件精美的绘画,也是生命精神与情感趣味的通感与升华。在品读与鉴赏中,我们不仅可以感悟艺术境界,还可以深刻体会古人将眼见、心想以笔墨的方式呈现为一个完整自足的艺术生命体的历程。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为中国古代画作建立精准的数字化档案,成为汇聚中国古代绘画的文献集成。“大系”共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5件(套),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可以说,一部“大系”折叠了千年文明。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叶朗认为,这项工程无论是从研究的角度,还是从传播中国艺术和文化的角度,都是非常有意义、非常有贡献的。
这次主题展览结合数字化、场景化、美育化方式创新展示,通过展出作品的高清打样稿、数字作品、出版物、文献等共320余件,让观众饱览笔墨丹青的绝代风华。
“应当说,中国画是极其特别的,它是一个有着特定指向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涵裹着丰富的信息与内容,如何理解这种意涵,决定着我们如何理解中国画。”对于这次展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谷卿告诉我们,“中国画”是一个哲学观念的具体体现,它承载了传统文化中许多重要的概念和范畴;作为一种整体表现视觉艺术的形式,它能与诗歌、书法、篆刻等艺术“打成一片”并融摄后三者,从而开辟出一个与图画文本相对应的镜像世界和意义空间——这使得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大为增强,更被赋予“民族性”的精神文化传统。
文脉绵长,灼灼其华。文脉的积淀与赓续正是在阅读的心心相印中得以绽放光华。据悉,目前“大系”已经进入成果保护、利用、研究的新阶段。2021年启动了“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先后在重庆、浙江、北京、上海、江西、河北等地巡展,同时还远赴比利时、西班牙、英国、瑞士、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塞浦路斯等国举办展览,每到一处都受到热烈欢迎。
一切美好的事物是相通的,我们身上承载着共通的文化基因。今天的观众和读者,可以借此回望中华民族书香传世的文脉传统,感悟历代先贤的人文理想和心灵世界。在历久弥新的中华美学精神中,古人和今人的心境被连通起来,共享着如画山水、如诗心境,在文化和情感的共同体认中,感受中华民族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lzjy/lzwsp/202402/t20240206_8379420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每周一典 |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 下一篇:思乡情意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