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
发布时间:2021-04-13 作者:佚名 来源:上海市纪检监察网站
近年来,江西省万安县瞄准自身优势,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图为该县枧头镇井坵村乡村旅游点。黄丽群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找准在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十四五”开局之年,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找准自身位置、抓好关键环节,既是把系统观念运用于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体现,又是做好各项具体发展工作的基础。
运用系统思维,因地制宜确定主攻方向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列出今年全区重点经济合作项目名单,其中节能环保、数字经济、新型化工、绿色冶金、绿色建材、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引人关注。在此前不久,乌海市总投资186亿元的2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建设,重点突出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
确定主攻方向,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这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内蒙古运用系统观念找准发展定位的重要方式。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提出的发展要求,为不同地区构建本地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明确了定位。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一个地区发展经济,关键在于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我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根据划分,内地31个省区市分属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四大区域的最新定位,给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遵循。
和内蒙古同属西部地区的青海省,认真践行“两山”理念,牢牢把生态保护政治责任扛在肩上,以“生态立省”为战略目标,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在青海省工商联专职副主席李青看来,青海应时刻把新发展理念作为“红绿灯”“指挥棒”,构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壮大生态经济。
事实上,青海已经着手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举全省之力保护“中华水塔”,保障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保护冰川、湿地等生态资源,稳步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现在的青海,生态资源总价值达18.39万亿元,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清洁水源;可可西里申遗成功,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通过评估验收……
内蒙古和青海采取系列举措,代表的不止是西部地区,也是全国各地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构筑既体现本地特色、又具有绿色特征,还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缩影。“十四五”时期,从东部到西部,从中部到东北,从长江经济带到黄河流域,从三大世界级城市群到雄安新区,都有针对性的战略部署。
“针对性,就是发挥本地优势,锻长板、补短板,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会长郭庆松说,“比如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西部大开发被赋予的重任就是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振兴东北的落脚点则在于‘新突破’,中部地区是‘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则是‘鼓励加快推进现代化’。这些最新的定位,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也为我们勾勒出未来中国的美好画卷。”
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构筑创新系统
突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十四五”规划纲要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12项重点任务作出工作部署,其中创新被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各地依托本地特点,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在浙江,之江实验室是该省重点打造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实验室超级感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专家施钧辉和他的团队正在承担与光声成像等医学成像技术相关的科研项目。目前,他们正致力于研发光声成像设备,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该领域的产业化、实用化进程赛跑,争取在医学探测领域“先声夺人”。
浙江处于长三角关键地区,企业众多,创新氛围浓厚。当前,浙江正加快打造“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全力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从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到之江、西湖、良渚和湖畔首批4个省实验室布局,再到设立西湖大学、中法航空大学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能级科创平台集群已初步形成,为该省提升重大科技攻关能力、产出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提供了重要保障。
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只有缩短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距离,才能更好地通过技术进步激发科技创新的内生动能。
去年,之江实验室首个数字健康成果转化基地在未来科技城的数字·健康小镇落地,一批来自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已进入转化阶段,并有专职人员为之提供相应的成果转化支撑和服务。
“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不断深入所属领域研究,优化技术参数,才能推动科研成果更快走向市场化应用。”施钧辉认为。
和浙江同属外向型经济发展类型的福建,也着力突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强化核心技术攻坚。福建是民营经济大省,该省全力推动企业创新决策、研发投入。从研发机构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一旦打通,发展活力随之而来。
2020年,福建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占GDP的45%左右,已成为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今年福建提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数字福建”“海上福建”、生态省建设等战略,培育壮大新增长点。
“只有脚踏实地,立足于国家和自身实际需求,才能在科研实践中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再提升。”郭庆松表示,只有从定位的角度解决好“由谁来创新”“成果如何用”的问题,才能真正在“十四五”时期构筑起一个全方位创新的系统,助力经济社会各方面高质量发展。
抓住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全面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必须进一步明确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通过抓住这些关键环节,引领各领域共同奋斗,为经济社会的进步助力。
在过去的几年里,党中央出台一套标本兼治的举措——三去一降一补,既减掉了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又着眼于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以宝钢和武钢合并重组为例,新成立的宝武集团连续几年实现效益翻番,曾经人们印象中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炼钢场景,被机器人、远程操控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全面改造。这既是当前我国钢铁行业的一个缩影,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具体体现。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
几年前,广东省广州市的一幅长图曾引发热议。该图展示的是一项社会建设工程从立项到审批要盖108个章、经历799个工作日,这样的过程有如“万里长征”。
如今,广州不断优化流程,将原来一个部门接一个部门的审批,改成了多个部门同时审批,同时限定审批权限和审批时间。仅凭这样的流程再造,广州市的审批效率就大大提高,如今投资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动工的审批时间最短只需30个工作日,企业从中大为受益。
这些年,党中央坚持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强调要把该放的权力彻底放出去,能取消的尽量取消,直接放给市场和社会。
从今年3月开始,江苏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正式在全省范围内扩大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试点内容。领取营业执照后未开展经营活动,申请注销登记前,未发生债权债务或已将债权债务清算完结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各类市场主体分支机构可适用企业简易注销登记程序。此外,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公告时间也由以前的45天压缩到20天。
在贵州省,去年省直部门行政权力事项减少了近80%,政府定价项目由112项缩减到了29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矿业权“审批制”改为“登记制”,成为全国省直部门行政审批、行政权力事项数量较少的省份。“全省通办、一次办成”政务服务“好差评”实现评价全覆盖,企业开办时间持续巩固在3天以内,全省市场主体达到346.76万户。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列出了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就包括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常庆欣看来,改革定位关乎改革的方向与成效。“只有找准对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领域,深化这些重点领域的改革,明确各方面、各领域改革的主攻方向与重点任务,才能为通过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找到‘解题’思路,才能保证务实管用的举措与改革相适应。”
原文链接:http://www.shjjjc.gov.cn/2015jjw/n2230/n2236/u1ai86180.html
- 上一篇:以案为鉴 | 经侦大队长的“收礼论”
- 下一篇:应接尽接 决不意味着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