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发布时间:2024-05-23 作者:佚名 来源:西藏纪检监察网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春日里,长城如巨龙在山间蜿蜒,城墙内外山花烂漫,胜景引人。图为一场春雨过后的长城风貌。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标志着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突出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和价值引领性,从党的文化领导权、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方面全面领悟。
“第二个结合”是立论之基和科学范式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第二个结合”塑造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既体现马克思主义之魂,也体现中华文化之根。魂没有根就不能落地生根,根没有魂就不能枝繁叶茂。“第二个结合”说到底就是“魂脉”和“根脉”的结合和融通。坚守好“魂脉”和“根脉”,就是“第二个结合”最重要的意义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第二个结合”对于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当代中国来说,意义十分深远。“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第二个结合”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第二个结合”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精华,比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等,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有机结合,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思想动能。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成果,也是“两个结合”的典范。从“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看,其关于彼此契合、互相成就、道路根基、创新空间、文化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一系列重要阐释,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标识性概念和引导性范畴。只有从“魂”“根”的高度认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才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任何一种思想都有自己所秉持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是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就不可能走出、走稳、走好自己的道路。真正使中华民族彻底实现精神独立的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和影响时,对自己本身文化的自信心态和坚定信仰。在我国,文化自信的实质,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之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培育和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深刻认识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提出的重大创新观点,彰显了对新时代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可以实现全党全社会在思想上的团结统一,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对象性的独特价值理念的存在状态,也是一个国家区别于其他国家所具有的鲜明文化特质和价值标识。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条件,是一个国家中的民众相互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能够形成影响力的根本前提,是一个国家在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绽放自身文化特色的核心要素。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文化态度。巩固文化主体性,就要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和辐射力,通过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是历史之责和时代之需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一方面,要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文明;另一方面,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创造中华文明新成果。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是习近平总书记从赓续中华文明的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提出的科学论断,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最清晰、最响亮的庄严号召作出的庄严宣告,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坚定的使命感和厚重的人民情怀。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日益走进人民群众心中,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呈现蓬勃发展、更加繁荣的生动景象。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启示我们要站在文化的轴线上,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牢牢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强国建设,为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启迪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展示出来,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作者唐伟尧系甘肃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凤琴系兰州理工大学副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www.xzjjw.gov.cn/sj/111571.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