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应对防汛抗旱挑战
发布时间:2024-07-01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受富春江流域上游浙江金华衢州地区连续降雨影响,加之新安江大坝泄洪措施,富春江水库的防汛形势严峻。图为6月27日,富春江大坝开闸泄洪,保持出入库平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入夏以来,山东省持续高温少雨,多地旱情加剧。针对旱情,山东各地采取扩大引黄水量、推广节水灌溉、增加农用机电井等办法,积极抗旱保夏种。图为近日,在临邑县孟寺镇,村民在铺设灌溉用管道。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近期,我国南方多地持续出现强降雨,广东、福建等地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北方部分地区旱情发展迅速,南涝北旱特征明显。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汛期。今年夏季气候形势将如何发展?防汛抗旱面临怎样的压力与挑战?如何做好防灾减灾等工作?记者采访了水利部、国家气候中心相关人员。
暖湿气流持续输送造成南方持续强降雨,大陆暖高压控制造成北方高温少雨
记者:引发当前南涝北旱的原因是什么?
水利部信息中心水文首席预报员王琳: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受厄尔尼诺事件滞后等影响,6月以来,由于夏季风偏弱,副热带高压稳定在华南一带,源源不断的暖湿气流输送造成我国南方地区持续强降雨。与此同时,北方地区受到强大稳定大陆暖高压控制,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形成了南涝北旱的格局。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副主任郑志海:今年入汛以来,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地区降水偏多,华北南部、黄淮等地降水偏少。一方面,从气候的雨季进程上看,每年4月至6月为华南前汛期,主要的降水发生在江南和华南地区,北方的雨季还未开始,降水量总体不大。另一方面,在厄尔尼诺衰减的背景下,华南前汛期时段内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显著偏强,水汽输送条件较好,造成降水明显偏多;而华北南部和黄淮等地主要受西风带暖高压控制,降水偏少、气温偏高。随着雨带的向北推进,旱涝分布还会发生变化。
记者:今年夏季我国气候形势整体如何?
郑志海:预计今年6月至8月,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涝重于旱,东部季风区降水总体偏多,区域性和阶段性洪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太湖流域、辽河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可能有较重汛情;华北、华东北部和南部、华中南部、华南、新疆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华南、西南地区南部、新疆等地降水偏少,可能出现阶段性气象干旱。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较常年同期偏少,主要影响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盛夏可能有较强台风北上影响东北地区,台风活动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为主。
记者:当前旱情如何?有哪些特点?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抗旱处处长王为:6月以来,西北东部、华北中部南部、黄淮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土壤失墒加快,主要江河来水偏少,部分地区的中小水库蓄水不足,河南、山西、山东、安徽、陕西、河北、江苏、甘肃等8省出现不同程度旱情。这次旱情总结起来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降水总体偏少、气温偏高;二是主要江河来水总体偏少;三是旱区部分中小水库蓄水不足;四是部分地区耕地土壤缺墒严重;五是耕地受旱发展较快。
防汛抗旱工作需密切关注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及时动态调整应对措施
记者:防汛抗旱工作面临怎样的压力与挑战?今年汛前做了哪些准备和应对?
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副司长闫培华: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水旱灾害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极端性、反常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水旱灾害防御工作面临严峻考验。水利部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预”字当先、未雨绸缪,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全力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各项准备工作:一是提前部署防御工作,二是全面落实各项责任,三是深入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四是及时更新防汛抗旱方案预案,五是加快补齐工程体系短板,六是持续提升雨水情测报能力。
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首席专家高歌:未来天气气候形势复杂多变,防汛抗旱工作需密切关注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尤其要注意雨带、高温干旱区域未来推移变化,及时动态调整应对措施。
随着主雨带北抬,长江中下游进入降雨集中期,降雨过程多、强度大,暴雨灾害风险高。需做好河流洪水防洪预案;加强对中小河流的巡查,及时清除河道阻水物,保持河道畅通;加强隐患点巡查排查,做好重点人群避险转移工作;提前疏通沟渠,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减轻农田渍涝风险等。
黄淮南部、江淮、江汉等地需警惕因雨带北抬带来的强降雨而出现旱涝急转灾害。华北南部、河南北部、山东等地应继续关注高温干旱复合灾害影响,继续做好节水、防旱抗旱应对措施,保障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抗旱同时应做好防暑降温,减少户外田间、施工作业,做好夏季能源保供工作。
记者:水旱灾害趋多趋频趋强趋广,如何看背后原因和未来趋势?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监测预估室研究员石英:气候变暖加剧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改变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形势,是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重要背景。而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导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强度、空间范围及持续时间发生改变。大量研究证实,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由于变暖的大气层在饱和前可容纳更多水汽,因此在降水条件有利时,大大提高了发生极端强降水的风险。
降低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保障旱区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记者:“三夏”时节,如何降低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一级巡视员张敦强:水利部指导各地按照“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时段、精准措施”的要求,充分发挥大中型灌区抗旱主力军作用,精细调度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切实做好作物灌溉和待播耕地的补墒,全力打好抗旱的硬仗。
一是加强蓄水引水。充分利用现有湖库塘堰河渠,加强黄淮流域灌溉水源的调度管理,能引尽引、能蓄尽蓄,努力保障抗旱用水需求等。二是精准滚动调度。逐一建立受旱地区大中型灌区电子台账,对旱情及灌溉进度进行滚动调度,摸清已播作物生育期灌溉需求和待播作物缺墒情况等。三是科学精准保灌。指导各地结合水文气象预报信息、土壤墒情、种植结构等滚动预测需水量,科学制定并动态优化灌溉方案,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做到应灌尽灌等。
记者:为了有效保障灌溉水源,水利部门做了哪些工作?
王为:当前华北、黄淮地区灌溉水源总体上较为充足。在“三夏”关键时期遭遇高温少雨,灌溉用水需求大,水利部门水源保障任务艰巨。为此,水利部组织黄河、淮河、海河水利委员会会同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陕西、甘肃等省水利部门,逐一梳理骨干水库、引调水工程的供水能力和相关区域的用水需求,统筹上下游和左右岸、生产和生活、当前和长远,紧急研究制定骨干水利工程抗旱应急调度方案,明细调度运行方式,流域控制性水工程全面进入抗旱调度模式,从快从细从严从实开展抗旱调度,加大下泄流量和水量,保障夏播用水需求。
总体上看,通过水利工程的调水、引水、提水、供水等综合措施,各级水利部门有力保障了旱区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发挥了抗旱的主力军作用。
以防为主,不断提升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
记者:极端天气频发,如何筑牢防灾减灾防线,更好应对气象灾害风险?
高歌: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系统不稳定性加剧,极端天气频发、强发已经成为新常态,需高度重视极端事件的综合影响,不断提升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必须加强气象灾害风险预判和应对,抓实抓细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不断完善气象观测网络,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各地管理部门和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
建立各部门联动机制,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各部门互动联动、沟通协作,形成防灾减灾的合力,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整体效能;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各地管理部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防灾减灾物资,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抗灾能力。
深挖致灾机理与风险研究,夯实理论技术支撑。提高极端灾害及其复合事件、灾害链等致灾机理与风险预/评估技术,提高巨灾风险应对能力,提升精细化气象服务水平与风险防范意识;鼓励加强关键技术联合研发,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强化宣传科普认知,增强公众灾害防御意识和能力。针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防御开展宣传科普,加大在权威渠道的相关宣传报道和科普力度,提高公众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防御气象灾害能力,最大程度减少不利影响。
记者:提前预防是打好防汛抗旱硬仗的“先手棋”、关键点。如何做好相关工作?
王为:在抗旱工作中,加强降雨、来水、蓄水和墒情、农情、咸情等信息的监测预报,滚动分析各类水工程可供水量和城乡居民生活、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用水需求,做好供用水形势预测,提前评估干旱灾害风险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如果研判可能发生干旱,则及时发布干旱预警,完善供水保障方案预案,提早做好防御准备,努力让防御措施跑赢旱情发展。
在水工程抗旱调度方面,要加强中长期旱情预报,提前制定完善调度方案预案。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统筹抓好蓄水保水,有效利用雨洪资源,为冬春枯水期供水和应对可能发生的干旱储备水量。一旦遭遇干旱灾害,要强化针对降雨、来水、蓄水和各方面需水等情况的滚动监测预报,精准分析、精准掌握用水需求,科学精细调度抗旱水源,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方水,充分发挥骨干水工程抗旱主力军作用,确保城乡供水安全和灌区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记者 柴雅欣 管筱璞)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6088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