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检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正文

月朗风清

发布时间:2024-10-08 作者:佚名 来源:宁夏纪委监委网 

  福州有于山,虽然海拔仅50多米,但山上古木众多,树间巨石或卧或立,高低错落,几处崖壁险峻如刀竖,还有神秘的九仙洞和炼丹井,真乃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到达山顶,一块巨石突兀,形成一个天然的石壁“围栏”,但见“月朗风清”四个苍劲厚重的大字,虽历经上百年的风吹雨打,题字者的名字仍清晰可辨——李拔。

  李拔为四川人,乾隆年间任福州知府。每日公务结束,他匆匆用过晚餐,都会登临府衙附近的于山。站在石台之上,一轮明月已挂上枝头,清风吹拂树叶,发出沙沙声响,不觉勾起他的思乡之情。正是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他疾呼随从“拿笔墨来”,奋力在石壁“围栏”上写下“月朗风清”四个大字。后由石匠将其刻在石壁上,成为于山一处景点。

  对于明月清风的歌咏,古来有之。尤其是在唐人眼中,月亮变化万千,有凉月、素月、松月、清水月、关山月等。唐诗中歌咏月亮的佳作众多,杜牧的《秋夕》,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等都是经典之作。当然还有妇孺皆知的《静夜思》,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据说,李白流传下来的诗作中有不少都与月亮有关。

  有月亮似就有清风,尤其是在秋夜。吟诵诗人的诗句,我们总能感受到清风。“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小扇”“流萤”不是自带风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更是写出了月亮和清风的妩媚动人。秋月如水,清风温婉,皎洁与清爽最般配。因此,这时最适宜在水边、山峦赏月沐风。当年,苏轼与弟弟苏辙久别重逢,就选择共赏明月清风,“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那晚的月色多美妙、兄弟俩心情多爽朗呀,作为后人的我们也被深深感染。

  古人喜欢明月清风,大抵不只是钟情于自然景观,且深蕴着一种情愫、一种追求、一种期待。唐代诗人曹松曾在诗中写道:“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月光对人们都平等视之,不徇私、不偏袒,这不正是人类社会不懈追求的天下大同、万物平等吗?古人能从一片月光中读出此等博大博爱的境界,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也是一种精神的净化和心灵的回归。

  王阳明诗曰:“山水平生是课程,一淹尘土遂心生。”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听为声,目遇为色,我们不仅能获得心旷神怡的美感,而且能激发无限向往。李拔当年挥毫写下“月朗风清”,既是一种寄怀,也是一种自证。月明风清的情景,令他想起从蜀地大山到水乡鄂地,再到闽地福宁、福州,山一程,水一程,始终初心不改,躬身履职尽责,慎独如初,勤勉如初,治城垣、修水利、劝农桑、兴教化,勤政廉政,百姓称道,真正做到了明月入怀、清风出袖。

  月朗风清是我们向往的美景,也是期待的良好政治生态。月光清辉泻地、皎洁如许;清风轻轻拂面、如登春台,谁不向往这样的宜人环境呢?而这样的景象不会像自然界的明月清风那样唾手可得,需要我们去争取、去创造。“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只要是一颗清心常在,必将上可得青天朗月,下不负芸芸众生,徐徐清风荡漾于天地间。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抬眼望见,木兰枝上,端坐一个黄月亮——原来月亮隐在东坡上。原来月亮从不曾爽约,沉沦的,是我们心里的那个,是我们把月亮遗忘了,弄丢了……”读后引人深思。我们要经常走进大自然,沐浴在月朗风清的意境之中,让自己的心灵始终保持澄明。(乐其)


原文链接:http://www.nxjjjc.gov.cn/xbnxjw/lzjy/lzyy/202409/t20240927_92652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