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与牧牛图
发布时间:2021-03-10 作者:佚名 来源:廉韵津沽
李可染(1907—1989年),江苏徐州人。除较擅长画牛外,还擅长画山水、人物。他自幼习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李可染1981年创作的《放牛图》,画了两头水牛昂首在水中行走,两名儿童骑在牛背上,憨态可掬,情趣盎然。画面上大量留白,显示水域浩渺宽广。上面题跋云:“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吃草挤奶终生劳瘁,为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宏。吾素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李可染喜欢画牛,尤其喜欢画各种牧牛图。为此他还将画室命名为“师牛堂”,且自称“孺子牛”。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一直到去世之前,他留下了许多以牛为题材的精品画作。人们把李可染的牛、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和黄胄的驴,并称为“二十世纪中国水墨四绝”。
李可染的牧牛图凝聚了他半个多世纪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1942年,他在重庆水墨写生,借住在金刚坡的一户农家,居室与牛厩为邻,朝夕与水牛相望,有时,他还随邻家儿童在山野河塘间放牧。水牛的勤劳、憨态引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便创作了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的牧牛图。同年秋,李可染的牧牛图首次在重庆举办的当代画家联展中亮相,其画作《牧童遥指杏花村》即为徐悲鸿所欣赏。1944年,李可染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著名作家老舍观看他画的牧牛图后,撰写文章倍加赞赏。一直到1963年,老舍在北戴河疗养时还写诗称赞李可染:“牧童牛背柳风斜,短笛吹红几树花。白石山翁好弟子,善从诗境画农家。”1947年,齐白石曾两次在李可染牧牛图上题跋,称其为“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的高手”。李可染笔下的牛形态各异,无论是行、卧,或凫于水中,都能把牛的形状、比例、动态掌握得恰到好处,把牛朴实无华的性格和充满泥土味的本色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牛背上的牧童也是活泼可爱,或望山,或观景,或吹笛,或唱歌,稚气未脱,天真烂漫。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生机盎然、妙趣横生的江南田园小景。看似随意挥洒,但笔法古拙,线条刚劲有力,造型准确生动。他之所以能将水牛表现得栩栩如生,出神入化,是因为他长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写生,对牛的动作习性已熟稔于心。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南宋诗人雷震描绘的这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在李可染的牧牛图中时常可见。如《童子牧牛图》就描绘了江南早春景色。画上的两头水牛是用淡墨、浓墨、焦墨、渍染、溢染之法画出,水牛的质感、动感跃然纸上,牛角及牧童衣纹线条,笔法古拙,极具力度感,池中不勾一线,便觉水波荡漾。牛背上的二牧童一俯一坐,相互攀谈,垂柳数枝,刚抽新芽,随风摇曳。《杨柳青青牧春牛》描绘了杨柳青青的初春,惠风拂面,鸟鸣啁啾,水牛沐浴着春风,悠闲自得地啃着地上新发的草芽。一位颈飘竹笠、手执柳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聆听鸟声,品味泥土和芳草的清香,轻声哼唱。《迎春图》则意境清新美妙,充满情趣和诗意。水牛在盈盈的春意中信步而行,牛背上的牧童头戴斗笠,仰望着刚刚绽放出花蕾的枝条,将牧童渴盼春天、迎接春天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李可染的牧牛图所表现的场景在乡村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一经他妙笔皴擦,勾勒点染,便别有洞天,境界顿时开阔起来。充分折射出画家怀有一颗烂漫童心和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李可染不故步自封,也不盲目跟风,在画作中融入了文人的遐思意境,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笔墨凝聚境象、气韵,笔简意赅而又生动传神。(郑学富)
原文链接:http://www.tjjw.gov.cn/html/lyqf/2020/12/23/78608.html
-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百年夙愿与追求
- 下一篇: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向何处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