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从娃娃抓起
发布时间:2021-05-07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颜氏家训•勉学》
【小识】
这段文字,主要讲了早教与晚学的问题,列举了很多事例,文字清丽简练,道理也讲得明白。
颜之推首先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一、敏锐,长大以后,心思分散,所以,必须要尽早教育,不要失去良机。古人真是厉害,那么早就知道小孩的专一、敏锐。这是中国古代贵族教育的一个优秀传统。如今还有一些家长,孩子都10多岁了,还在放任自流,并自以为是地说:“那么小的孩子,能听懂什么?”国外的0到3岁儿童教育方案,行之已久。其实,中国古人就知道这个道理。
当然,古代的童年教育,让孩子大量地死记硬背,虽然也有成效,但也抹杀了很多天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鲁迅对此有深刻的反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有形象的描写。但绝对的放任自流,肯定是有问题的。颜之推说,我七岁时,就能背诵《灵光殿赋》,一直到现在,十年温习一次,仍然没有忘记。二十岁以后,背诵的经书,如果一个月没有温习,就忘记得一干二净。此话是有道理的。古人说了,少小背书,从石上刻字,中年背书,如沙上写字。
“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但每个人的命运不一样,有人困顿,年轻时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到了晚年仍然可以努力学习,不能因为早年失学就自暴自弃。颜之推下面列举了八位先贤的事迹,说明晚学的重要。孔子五十岁才开始真正学习《易》,他说:“我五十岁学《易》,可以没有大的错误了。”这里的孔子五十学易,不是说孔子到了五十岁才第一次阅读《易》,是说五十岁时才真正懂得了《易》,真正有了自己的感悟。阅读古人的文字,要小心,不能以今人的思维去理解。所以,司马迁《孔子世家》如此写: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到了晚年才真正读懂了《易》,很喜欢它,以至于读得遍数太多,连穿联简策的皮条都被翻断了好多次。所以,才撰述了《彖》《系》《象》《说卦》《文言》等,合称“十翼”。孔子感慨地说:“如果再给我几年时间,我就可以对《易》有更深透的理解了。”蒋伯潜认为,孔子所喜所读的即为《易》的《卦辞》《爻辞》,玩索有得乃加赞述,写了《彖传》《象传》,后学又记录所闻为《系辞》《文言》,“卜筮之《易》乃一变而为哲理之书矣。”
颜之推接着列举了曹操、袁遗,说他们年轻时勤奋学习,到老年兴趣愈加浓厚。曾子十七岁开始学习,荀子五十岁才到齐国游学,都成了大学者,名闻天下。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最后当上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开始学习《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岁,开始学习《孝经》《论语》,这些都算“晚学”了,但“终成大儒”,都是早年迷误晚年醒悟的啊。
最后,颜之推说,一个人到了成年还没有学习,确实是太晚了,不认真学习,好像面对着一堵墙什么也看不见,也是够愚蠢了。小时候学习,像早晨刚升起的太阳,老年学习,就如夜晚走路手持蜡烛,但比闭上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强。“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多读几遍这句话,多好呀。(杨光祖)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39942.html
- 上一篇:公务接待的可为与不可为规定
- 下一篇:学习犹如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