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检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正文

百年信物 | 新中国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

发布时间:2021-07-12 作者:佚名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赵震

  

  图为新中国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的水轮机

  1952年,安装上“中国芯”的四川龙溪河下硐水电站,开始为西南地区输送源源不断的电力,这颗“中国芯”就是新中国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发电机组的核心组件包括水轮机等,这台机组的水轮机高1.5米、底座直径1米。它的个头在今天看来非常普通,但是在那个技术落后的年代,自主研发水轮机曾被认为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国家建设离不开发展能源,尤其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将四川下硐水电站炸毁,为新中国恢复生产造成障碍。同时,抗美援朝战场前线急需大量战略物资,自主研制水轮发电机组刻不容缓。1951年初,生产80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的任务落到东北电工局第四厂(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前身)肩上。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这个决定在当时是不一般的大事。

  “上下同心、尽锐出战”,团结的力量比铁硬、比钢强。收到命令之后,一批优秀的电机工程技术专家勇挑重担,齐聚东北电工局第四厂,开始紧张的设计和制造工作。他们中有负责水轮机设计的俞炳元和王述羲,负责水轮发电机设计的朱仁堪、吴天霖,负责机组制造的陶炜,等等,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产业工人,所有人都为了共同的目标奋力拼搏。

  实现“0”到“1”的突破,靠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信念。设计团队中没有人接触过被炸毁的水轮机型号,设计工作必须从“0”开始。为如期完成使命,工程师们专心致志,以扎实的专业功底进行设计研发工作。当时天气冰雪严寒,俞炳元为了身体不被冻坏,常常在房间里边走路边思考,久而久之,地板被磨出一道沟痕,最终两个月就完成了设计图纸。事实证明,保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拼劲,可以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执着融入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是不断自我超越的关键。水轮机核心部件制造的精度要求极高,制造工人秉持匠心,手工把控毫厘之间。厂子缺少生产推力轴承镜板的标准机床,工人们就先在立式车床上进行粗加工,再用几十斤镶乌金的重盘人工研磨,最后垫上金丝绒布加研磨粉一点点抛光。虽然方法简单、耗时耗工,但是工人们为不误工期通宵达旦,以匠人姿态精打细磨。最终,生产的镜板不仅完全符合技术标准,而且表面光洁精美。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量变积累之下,定会迎来质变的飞跃。上百个日日夜夜,工程师和工人白天加紧制造、试验,夜晚苦读学习技术知识,宵衣旰食推进研发进度。1951年12月22日,吴天霖站在机组顶端,认真测量发电机数据,等到慢慢停止转动后说道:成了!试验的成功揭开了我国电力装备工业发展史的序幕,同时也在为新的、更大的质变继续量的积累。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很多人都没有见过水轮发电机组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成功研发出中国人自己的水轮发电机组,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不服输的劲头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水轮机虽小,但已孕育创新的种子。从800千瓦水电机组开始,哈电集团不断发扬创新精神,创造出200余项“共和国第一”,形成了核电、水电、煤电、气电、风电等为主导产品的产业布局。新一代电力工作者继续从新中国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的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完成了白鹤滩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等国之重器,驰骋世界水电“无人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电力事业已经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为人类带来光明,不断为世界输出着“中国动力”。


原文链接:http://www.ccdi.gov.cn/pl/202107/t20210712_24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