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濂郑氏:济世以德 捐身以劳
发布时间:2021-03-10 作者:佚名 来源: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子孙当以治家为务,沉迷酒色,妄肆费用,多致陷家,急宜深戒……为人,务要修德行仁,勤耕勤读,成家成名,是为贤子贤孙,忻忻然有厚望焉。”郑氏祖先留下的祖训,至今已在长濂村流传了千年。
长濂村位于丽水市遂昌县。南宋时期,郑姓迁居长濂,崇学尚廉,文风茁盛,历代重视文化教育,耕读文化浓厚。村内建有距今400多年历史的鞍山书院,明代进士郑秉厚曾在此读书,状元杨守勤曾在此执教。鞍山书院自成立以来,共培育文、武状元60余人,进士、御医100多位,村中郑九炯、郑秉錬、郑一举、郑一点等郑氏名人曾影响一方。因而,长濂享有“状元之乡”的美誉。
崇学尚廉的村风、雄厚的书院文脉,都与郑氏宗族家风的传承和发扬密不可分。郑氏家谱记载:“始祖心厌纷华,性喜恬淡,积德行善。七世孙乐善好施,更有隐德。”郑氏子孙自小就受到极好的仁义道德熏陶,十五世孙与物无忤,被誉为处州的“仁让世家”。
在长濂村人的记忆中,廉吏郑秉厚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位明代著名的循吏直臣,从19岁开始求学,一路加官封爵,政声显著。他以“济世以德,捐身以劳”的品德,将文脉和骨气留给了郑氏的子孙后代。
郑秉厚(1535年-1587年),据墓志铭记载,他“生而早慧,特达迥异庸凡。”从小勤奋好学,知书达礼,孝敬尊长。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郑秉厚高中进士,出任江西南丰县令。到任前,江西南丰的百姓因穷造反,县衙里为此专设戎府,拥兵以镇压,后来起义虽已平息,但官兵桀骜不驯,残害百姓,竟在市场肆暴杀人,而有司则畏惧异常,不敢过问。郑秉厚严肃法纪,置之以法,杜绝说情,不给通容,并上奏当权,罢去悍将,撤去戎府,使县里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此外,他痛斥豪强,堵塞弊源,抑制他们并吞与盗卖官田的不法行为,取官田而均分给绝粮者,解民于倒悬,贫苦农民得以为生。
郑秉厚勤政为民,宦绩卓著,仅六年就被征调至朝廷,任吏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稽查朝政弊误。他不畏权贵,敢于谠言宏议,廉洁奉公,直声震世。兵部侍郎孟重贪残肆恶、欺君祸国,朝内无人敢上奏。郑秉厚挺身而出,毅然奏疏弹劾。万历十五年(1587),郑秉厚殉职在江苏淮安的运粮船上,时年52岁。万历二十二年(1594),时任遂昌知县汤显祖写了《大中大夫苍濂郑公神道碑》,记载郑秉厚感人的事迹,称颂其事亲至孝、“坦衷邃识”、勤政爱民的高尚节操。
郑秉厚逝世已有400余年,但载有他清正为官、热爱集体、孝敬老人、助人为乐事迹的《郑大夫诒行录》仍然在流传着,“济世以德,捐身以劳”的家风也被郑氏家族世代传承着。
郑氏宗祠位于长濂村中心,始建于明朝宪宗成化甲辰年(1484年),现祠堂总面积约600平方米,大门两侧设钟鼓楼,对面有公正亭,分布在祠堂两侧墙壁的“廉”“孝”“忠”“节”四个醒目大字,是郑氏后人为人处事的准则。
宗祠大厅的左侧挂有《郑氏宗规》,内容为:“本坦风俗素称淳朴,皆赖祖宗遗训,严饬子孙,恪守勿替,世系由以绵远。…立约以后世为遵守,毋得背约。条款列后:1.不孝不悌,败坏人伦,为罪之魁,犯者革祠不书其名。……9.禁赌博败坏风俗,哄诱子弟为盗之讹,违者惩罚同前。”《郑氏宗规》内容具体,带有相应的处罚措施,比说教式的宗规更具有约束力。正如第十一世孙郑秉錬所述:“崇祀、承恩、昭德、录善其四肢也,纪胜其衣冠威仪也,仁以象亲,义以从君,礼以成德,智以聚善。而身可修矣!身修则家可齐,国可治,天下可平。”郑氏世代传承文脉与骨气,通过族谱宗规,教育后人积德行善,和亲睦族,稳定秩序。长濂村第一名地下党员郑来德,抗美援朝勇士郑光义……一代代郑氏子孙,用行动诠释着宗族的优良家风。
“文化清风,书香润廉。”如今徜徉在九曲濂溪、群山环抱、青山绿水,白墙黛瓦的长濂村,古老建筑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而郑家的好家风,也继续由郑氏后人传承着、发展着。
(丽水市纪委市监委)
原文链接:http://www.zjsjw.gov.cn/ch112/system/2020/11/26/032822971.shtml
- 上一篇:海盐钱氏:千古家风 清芬世守
- 下一篇:《袁氏世范》:俗训垂后世 世范化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