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检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2-01-07 作者:佚名 来源:安徽纪检监察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既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思想土壤与资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比,它是一种外来文化。既然是外来文化,就要遵循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有一个改造的过程,而这个改造的过程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实现了这两个结合,才能够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不能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现代化只有通过民族的形式才能实现,民族文化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才能发展。实现现代化,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只能从本民族的传统出发,否则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力量之源。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和象征,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一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会消亡,只有既能适应全球化又能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过来说,越是世界的就越是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辨清今后的发展方向;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脉,才能惠泽中华民族的子孙万代;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根,才能切实把握中华民族的命运,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先来自于民族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刻,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化解社会矛盾与人生困惑提供价值帮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生命的存在”“个人的德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天人合一之学、人际和谐之学、身心平衡之学,也是生命存在之学、道德践履之学、知行合一之学、理想人格之学、安身立命之学、人生智慧之学。中国哲学,同样关注的都是人的问题,注重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相处,是人生之妙用、人生之大用,对于慰藉人的心灵、变化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性、纯洁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开阔人的视野,都有极大的帮助。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思想资源。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践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的集中体现。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华文化就以追求“世界大同”和“兼济天下”为己任,中华民族对大同世界的憧憬蕴含着最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就是一个人类平等、天下和合、四海一家的世界。《尚书·尧典》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良好的治理使人亲密团结,使天下和平、万国安宁、各得其所。《周易》讲的“万国咸宁”,《论语》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荀子讲的“四海之内若一家”,张载讲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上述观念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历代先贤智慧卓识的天下观,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条件下通过发展分工和普遍交往而超越民族狭隘性的思想有相当高度的契合,为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国与国之间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区域内与区域外国家之间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这些思想都是对古代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和实践,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认同。【王杰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本文刊登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年1月6日理论周刊第8版】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 2022-01-06 07:22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既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也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思想土壤与资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比,它是一种外来文化。既然是外来文化,就要遵循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有一个改造的过程,而这个改造的过程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实现了这两个结合,才能够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积极促进和推动作用。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不能脱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现代化只有通过民族的形式才能实现,民族文化只有经过现代化的洗礼才能发展。实现现代化,不能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只能从本民族的传统出发,否则现代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力量之源。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和象征,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一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会消亡,只有既能适应全球化又能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存在和继续发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过来说,越是世界的就越是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辨清今后的发展方向;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脉,才能惠泽中华民族的子孙万代;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根,才能切实把握中华民族的命运,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先来自于民族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刻,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化解社会矛盾与人生困惑提供价值帮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生命的存在”“个人的德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天人合一之学、人际和谐之学、身心平衡之学,也是生命存在之学、道德践履之学、知行合一之学、理想人格之学、安身立命之学、人生智慧之学。中国哲学,同样关注的都是人的问题,注重人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相处,是人生之妙用、人生之大用,对于慰藉人的心灵、变化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性、纯洁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开阔人的视野,都有极大的帮助。

  以中国哲学为思想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思想资源。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践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同理想”的集中体现。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华文化就以追求“世界大同”和“兼济天下”为己任,中华民族对大同世界的憧憬蕴含着最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就是一个人类平等、天下和合、四海一家的世界。《尚书·尧典》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良好的治理使人亲密团结,使天下和平、万国安宁、各得其所。《周易》讲的“万国咸宁”,《论语》讲的“四海之内皆兄弟”,荀子讲的“四海之内若一家”,张载讲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上述观念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历代先贤智慧卓识的天下观,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条件下通过发展分工和普遍交往而超越民族狭隘性的思想有相当高度的契合,为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国与国之间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区域内与区域外国家之间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这些思想都是对古代大同理想的现代阐释和实践,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认同。【王杰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本文刊登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年1月6日理论周刊第8版】


原文链接:http://www.ahjjjc.gov.cn/qfy215/p/9996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