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高 沂水长
发布时间:2022-06-27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沂蒙山风光 (资料图片)
红色是临沂的主色调。
这是我走过临沂大地后的深刻感受。
记忆深处的歌谣,在山东省临沂市三天的行程中,我又真切地听到了。“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由血肉生命、鱼水深情写成的歌谣,至今仍在吟唱,歌声悲壮,歌声激扬,在崮乡山河回响。
一
沂蒙红嫂纪念馆建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村中一条主街长达2公里,主街两侧的民宅,清一色的石墙、石屋,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沂蒙山乡古村风貌。“村庄傍山而立,房屋错落有致,庭院依山就势,小巷曲折幽深。”2011年,沂蒙红嫂纪念馆征用常山庄村,以独特的古山村风貌为依托,将这个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中心打造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生态园区,红色文化与淳朴民风浑然天成。
红嫂,是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它来源于抗战时期发生在沂南县的一个真实故事——农家哑妇明德英,在八路军战士生命垂危的时刻,冲破封建观念束缚以乳汁相救。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情节,经由短篇小说《红嫂》及由它改编成的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等艺术作品,早就闻名遐迩,红嫂也因此成为在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沂蒙妇女共同的名字。
沂蒙红嫂纪念馆里不只有明德英的事迹,还有王换于冒着生命危险创办战时托儿所;李桂芳在孟良崮战役中率领妇女用肩膀扛起“火线桥”;胡玉萍从少女时代拥军支前、护理八路军伤员起,长达60多年拥军不辍……200多位红嫂,共同塑造出了沂蒙红嫂群像。陈毅元帅曾经深情地感叹:“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这个“他们”,包括了所有的红嫂。
我默默地在园区内转,试图找寻红嫂们心灵的印迹。
山不高,却显得厚实、素净。庭院之间种满了树,国槐、杜仲、石榴、木槿、青皮梨、香椿、柿子树、梧桐……似乎种什么树都能长成。国槐树下,一位大姐独坐着看手机。一问便知,她就是常山庄人,在园区做保洁,刚打扫完卫生间,这会儿休息一下。红嫂纪念馆建成以来,她便一直在这里工作,快10年了。常山庄的地被征用后,村民们搬进了村里统一盖的楼房,楼房就在园区下坡那块;不用种田了,每个月有政府发放的1000块钱收入。全村400多户1600多人,在园区工作的大概有30多人,做保洁,当保安,也有坐办公室的。有些红嫂的后人在这里工作生活。大姐每天就负责园子里的清洁,不累,就是时间长,比如说卫生间管理,一大早就得来开门。园区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参观的,学习的,旅游的。这里山清水秀,空气好,环境好,人都长寿,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多的是。吃了那么多苦的老红嫂,好多都活过了100岁。
果然有不少人来旅游。《八路军山东纵队》展室门口,一对母子在细细察看门框上的对联。他们是山东日照人,前不久看了电视剧《沂蒙》,听了里边的一首歌就想过来看一看。这一看还真是觉得不虚此行,园区非常漂亮,红嫂的故事更集中更感人。
拐进一条小巷,迎面遇到一对年轻夫妻。他们抱着尚在襁褓里的孩子,一边走一边慢慢解说着身边的景物。我十分惊讶,孩子这么小便带出来旅游,小夫妻的心真够大的。他们却笑笑,说已经来过几次了,孩子还在肚子里的时候就带他来过,他们从沂南开车来,一个多小时,很方便。这里空气清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养眼也养心,希望对孩子有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意义。
这是寓教于游,我由衷地对他们报以钦佩的目光。
出园区,拐到商业区。说是商业区,其实就是一排摊位。摊主们大都是60岁左右的男人,顾客不多时,他们三三两两凑在一起聊天。我随口问,在建得这么好的景区里做生意,心情非常好吧?他们热情地说,景区是好,心情也好。现在发展红色文化,咱是出红嫂的地方,好日子长着呢!
我若有所悟。在红嫂的荣耀里,常山庄人精神富足,生活平静而有尊严。
放眼望向四周,只见周围崮峰相连,景色怡人。一条溪流自山崮间缓缓下来,在园区这段突然开阔起来,聚成一汪清澈的小池塘。溪岸则树木青绿,有红色的芒属植物像火焰一样蔓延。红色,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和四处飘扬的红旗映衬下,热烈得能点燃生命,点燃激情。
二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坐落在蒙阴县垛庄镇孟良崮崮顶,外形为两面红色的三角形战旗,造型独特,气势恢宏。馆内人头攒动,讲解声此起彼伏。参观者由入口到出口,仿佛经历孟良崮战役血与火的洗礼。
孟良崮系“沂蒙七十二崮”之一,同名主峰传说因北宋抗辽名将孟良曾屯兵于此而得名。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击毙该师师长张灵甫,扭转了华东乃至全国的战局,孟良崮由此名扬海内外。
出纪念馆便是烈士墓地。这里掩埋着2865名烈士的忠骨,其中在墓碑上刻着名字的仅有103座,其他的2700多座都是无名烈士墓。烈士们牺牲时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
墓地前,一群身着某国企制服的员工在忙碌着摆放誓词牌和小红旗、花圈,看样子要举行宣誓和向烈士墓献花圈仪式。
耳畔传来解说员深情凝重的声音:“……烈士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粟裕将军逝世之后,根据他的遗愿,他的一部分骨灰就安放在了孟良崮。因为他说,这里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里有他亲爱的战友,有与他血浓于水的乡亲们。”
静静地听完解说,我给粟利君打电话,告诉她我正站在粟裕将军墓碑前。利君是粟裕将军的侄孙女,一直希望我写一部有关粟裕将军的书。“孟良崮我好久没去了,你代我三鞠躬吧!”利君说。我收起电话,摘下帽子,朝着粟裕将军墓碑深深地鞠躬。
参观完纪念馆出来,我在馆前石阶上随意地坐下。远望,蓝天白云下,群山绵亘,青绿闪耀。眼前,用红色盆景摆成的巨型五角星,左右对称的水池,修剪整齐的草地,列兵般挺直的树木,将纪念馆广场装扮得既美观大方又庄严宏阔,让人由衷地感到欣慰。安息吧,烈士们!这块土地如今安宁美好,再无战火燃起!
一位身着迷彩服的老哥在我不远处坐下,想来也是刚从纪念馆出来。我和他打了个招呼。
老哥竟很健谈。
老哥是1952年生人,家在新泰,离孟良崮一百来里路,一家三代五口开车来的。
我们那一带啊,老一辈人非常关心这个地方,年年都来这儿祭奠,也带着后人来,祖辈带父辈,父辈带孙辈,似乎已成了规矩。当年的孟良崮战役,牺牲的大都是农家子弟,南方兵,连名都没有留下。我们村里也有当兵的,包括我祖辈里也有人参加过,都牺牲了。我小时候,老一辈人经常讲打仗的事,感叹那些兵都没能活到现在,没有享受到现在这样的生活。那时候,我们村除了当兵上前线打仗的,都在后方支前,家家户户出人出物出力,好几十口人都参加了,推小车,推炮弹,为部队摊煎饼、烙油饼、缝军衣、做军鞋、救护伤病员……我家大爷也参加了支前,推过炮弹。以前的生活太苦了,现在比起那时候,那是天和地了,拿这个道路来说,如今这路面已没有土路,全是水泥路,我们来扫墓也很方便了。老哥有两儿一女,都工作了。这次跟他来的是大儿子,他在四川读大学,毕业后留在四川工作,这次休假一家三口回来探亲,主动提出要到这里来参观。
“你看看,祭奠那些牺牲的烈士,在晚辈心里,也都是非常自觉的义务了。这对烈士们是一个安慰,后人没有忘记他们,没有忘记孟良崮。”
我内心很感动。我相信,老哥的话,烈士的英灵也会听得清清楚楚。
三
桃棵子村三面环山,群山连绵,风景秀美,有整洁的乡村公路从村中盘旋着穿山而过。
桃棵子村很小,却是沂蒙精神发源地之一。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这首电影《沂蒙颂》的主题曲,就是家喻户晓的沂蒙红嫂祖秀莲救治八路军战士郭伍士故事的真实写照。当年郭伍士藏身的地方,已被辟为“藏兵洞”,标识牌上刻记着:“郭伍士在桃棵子村养伤共29天,在山洞里就25天”,历史永远记住了桃棵子村。
桃棵子村地处沂蒙山深处,沂水县院东头镇政府驻地西7.5公里处,早年因地处偏远、山道崎岖,村民只能靠种地勉强解决温饱。这里因红嫂祖秀莲出了名,却也因贫穷出了名,219户村民中有110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2年,院东头镇成为沂水县全域旅游示范点,把桃棵子村串在了红色旅游专线上。桃棵子村瞅准机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化。短短几年,残破不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华丽蜕变成环境宜人、游人如织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红嫂故里重放光芒,桃棵子村美如一幅新乡村油画。农家小院一座座散落在山间,建筑风格是统一的,红瓦房,青石院墙,墙角都摆着花盆,花盆里开着小花,古朴的石板路延伸到每一座你想去的小院,青山绿水间,层层梯田闪着水光,别有一番山野的浪漫……
郭伍士故居却保持着原样,依然是石屋石墙,木门木窗,茅草房顶,由郭伍士的大儿子老郭居住,也向游人开放。小小的院子里,种有三棵树,两棵楸树,一棵国槐,都高出房子十几米;一只小黑狗懒懒地趴在地上,眼睛警觉地看着进院子的人,也不动;四只老母鸡在地上有一口没一口地啄食。房间显得冷清,橱柜等家什已经显出老旧,但很结实;冰箱、洗衣机等电器,也都是从前的样式了。看到这一切,就让人想起郭伍士8年寻找恩人祖秀莲、与祖秀莲结成母子、携妻带子落户桃棵子村的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
老郭56岁了,是村里的五保户。他出生在济南,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
我问坐在巷口晒太阳的老郭:你这房子住着舒服吗?
很舒服,很好。比小时候强多了。那时吃都吃不上,现在很舒服了,很满意,很满足了。
老郭望着我们,笑容善良。
你平时都做什么?
现在上年纪了,没有太多的事做。就在村里走走,太远了不行。腿脚有小儿麻痹后遗症,下山不方便。
老郭年轻时也经常下山。1968年回了一趟老家山西,上世纪九十年代去淄博在他弟弟开的煤矿里干活,前些年在沂水打了五六年工。
我们正在担心老郭将来走不动了怎么办,他却非常乐观地说:“我听一个老医生说,这腿脚以后肯定是越来越不得劲了。不过没有事,我以后爬着走不也可以嘛!”
老郭灿烂地笑着。午后的阳光下,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像一尊泛光的铜雕。
我忽然想,老郭的幸福笑容,对他九泉之下的父亲郭伍士、奶奶祖秀莲,是不是一种慰藉?
下山的时候,我在村口的桃棵子村石碑前站了好一会儿。
桃棵子村的名字很美,光看名字,让人觉得它应该有着漫山遍野的桃花林,春天来了桃花朵朵,鲜艳了整个村整座山,但眼下却难觅桃花树影。村里人解释说,桃棵子村在很早以前的确生长着不少桃树,不知为什么桃树慢慢减少了。但是村名一直沿用了下来,因为确实很美。不过,村子里虽然桃树少了,却多了许多其他的树木,樱桃、枫树、楸树、椿树、梧桐……高低错落,形态不一,却都树姿优美,春天一来,整个桃棵子村色彩缤纷,和着潺潺溪水,浸着悠悠古韵,比单纯的桃花漫山还要美。
在老郭的心中,在桃棵子村民的心中,或许,从AAA级旅游景区建成的那一天起,甚至从电影《沂蒙颂》的主题曲唱响的那一天起,桃棵子村就都是春天了。
理想生活的春天,红色的春天。(作者: 王子君)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4858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