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开卷有得
发布时间:2021-03-10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上
【小识】
陶渊明是一位高人,他对生死是能看破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他在很多诗中,都表达了这种观点。他不太像儒家,一定希望自己的儿子成龙成虎,他是顺应自然的。作为家训,也是很有特色的一种家训。
他一开篇就告诉四个儿子:“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这个开头就很惊人,毕竟是深受庄子浸染之人,出手就是不一样。然后引用子夏的话:“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即便孔子的四大弟子,颜回、子贡、子张、子路,都是亲自接受孔夫子教诲的人,也都有如此议论。陶渊明说,难道不是因为命运的好坏不可妄求,寿命的长短也是无法强求的缘故吗?
然后,陶渊明从自己开始谈,“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这就告诉我们,他不得不四处奔走,游宦糊口,是因为“家弊”,家里穷呀,而且是“少而穷苦”。“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这句话说得好。他说,自己性格刚直,才学拙劣,和当时的社会总是格格不入。“多忤”,恐怕是伟大的文化人普遍的命运。这句话,似乎是自我批评,其实,骨子里还是一种自我肯定,和对社会的庸俗风气的批评。“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因为与这个社会不妥协,所以,为自己考虑,一定招致世俗的祸患。辞世,即辞官,感觉自己与世俗无法相处,只好弃官隐居,使你们年幼就经受饥寒。这也是对儿子的一种内疚。但陶渊明毕竟是陶渊明,他很快就用几个典故,说明儿子各有各的命运,我虽然衣衫褴褛,也没有必要惭愧和内疚。第一个用了东汉王霸的故事。王霸,字孺仲,隐居多年,有一天,他的朋友令狐子伯担任楚相,派他儿子来看他。王霸的儿子听说客人来了,就从田里赶回家。当他看到穿戴华丽的客人,自卑地头都抬不起来。王霸看到自己的儿子因为辛勤劳作,蓬发疏齿,甚为惭愧。妻子批评他既然立志隐居,为何要为儿子惭愧呢?第二个用了汉朝求仲、羊仲隐居的故事,第三个用了老莱子的故事。楚王想请老莱子出山,老莱子的妻子劝他拒绝,乱世而接受官禄,是很危险的。陶渊明说,我没有求仲、羊仲这样的邻居,没有老莱子那样的妻子,只能“抱兹苦心,良独内愧。”
后面一段,是非常有名的文字,在家训里是很罕见的。从此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对他的巨大影响。我一直觉得,陶渊明就是庄子的文学化。“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闲静”二字,很妙。读书有得,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看见窗外树木互相掩映,听到不同季节不同的鸟声,也很欢然,喜悦。“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陶渊明说,(农历)五六月中,在北窗下闲卧,凉风忽然吹来,感觉自己就是伏羲以前的人。这就更加奇怪了。给儿子们写家训,竟然如此说话,可见陶渊明的境界真是颇近庄子了。用龚斌先生的话说,“体现出晋人任真自得的审美情趣。”
下一段说,意念浅薄,识见不高,以为如此生活可以长存。日月迁移,“机巧好疏”,即说自己过去洒脱无机心,“缅求在昔,眇然如何!”而今远远地回顾往昔,已经渺茫不可复求了。这里开始收束上文,向下文铺垫了。(杨光祖)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38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