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
发布时间:2022-08-11 作者:佚名 来源:西藏纪检监察网
我喜欢沈从文的一句话,“日头为了给一切生物的热和力,月亮却为了给一切虫类唱歌和休息,用这种歌声与银白光色安息劳碌的大地”。对我来说,起坐中宵,静心屏气,方能从白天纷纷扰扰的日常杂务和散乱思绪中跳宕开来,凝神静气地进入码字状态。家人总是从健康角度加以劝阻,奈何积习难改,只有夜色深沉,万籁俱寂的时候,完全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才能从白天的蛰伏状态中苏醒、萌动、生长……
近日获庞井君散文集《黑夜之美》一书,于我心有戚戚焉,以此手不释卷,一气读完。
“黑夜是生命之美的另一面,简单,神秘,深邃,空灵”“是独立思想播种的田园,是自由精神飞翔的天空”。作者认为,夜色遮蔽了万物之形体,遮蔽了时光之流逝,遮蔽了世俗之烦扰,让人“淡忘了个体之渺小,淡忘了人生之孤寂,淡忘了生命之短暂”。白天呈现为“实”的万物,因为夜色都披上了抽象色彩,进入“虚”的状态,有如传统山水画中逸笔草草的大写意,只可隐约见其大概。白天为阳,夜晚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有无虚实之间,黑白二色遂成人世间之底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相对而言,白天更世俗更入世,夜晚则易生出尘之思,具有某种神性的色彩。人往往是闹里挣钱,静处安身,若无宁静的心境,则无法体味享受夜晚之美。庄子在《人间世》里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然而,世人皆易见有为法,不易见无为法,易见五光十色、热闹繁华的白天之美,不易见万籁俱静、虚寂广漠的静夜之美。
哲学需要心灵来体验,卖弄哲学术语概念并非深邃睿智,常常是缺乏生命力的表现。在《黑夜之美》一文中,学哲学出身的作者尽情发挥,却不见其“掉书袋”,学者式的严肃思索与鲜活的审美意象契合,“自由自然,书之旨也”。静夜成为现代都市人破除干扰、打破日常碎片化存在的精神性存在,成为“灵感和创造力的催化剂”。作者在夜里静心读书深思,在远离都市喧嚣的美好大自然中,“让自己的精神向更深处开掘,向更高境界飞升”,在夜里思接千载,“想到了比人生,比社会,甚至比自然更久远、更超越的东西”,大有东坡赤壁东方既白之叹。
书中散文细腻深刻地描绘了作者远离都市,在边陲藏区和湘西等地游历的人情自然之美,以及他在当地所经历的丰富“夜生活”——深夜里高度活跃的精神生活,尽情抒发对夜的赞美,散淡中透着古雅的文字,是他多年来白天行路历练,晚上阅读思索而成的生命体验。
在八大公山山顶仰望星空、谛听静夜里虫鸣鸟叫的交响曲,涤除心灵的尘埃;在停电的夜晚哲思飞扬,意犹未尽半夜打电话给叶秀山先生请教;以采虫草之名行特别之举,在高原的深夜中迸发出生命之歌,唱给山里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一切存在;在安多寺遗址,“穿行于断壁残垣之中,见墙石斑驳,见苍松壁立,荆草密布,雉走狐奔,野鸟飞鸣,仿佛在另一个世界游走,念昔日繁盛,已成陈迹,不禁悲欣交集,沉郁万千”“驱车坝上行,群峰如浪涌。夕阳残雪里,枯草乱风中。寒气侵入骨,豪气荡其胸。雉鸣惊飞去,兔走却从容。暮色渐环合,一剪山峦影。不知身何处,人融淡墨中”……这些文字清新明丽、古朴典雅,颇得明清笔记体之精髓,形质兼美地体现了作者基于自身哲学素养、审美体验和价值观而形成的复杂丰富生命感受,这些思考,经由文字技艺磨炼而为个体生命体验赋形。
“大雪盈门待阿谁?一灯如豆破幽微。漫移诗书抬望眼,半窗明月半窗梅。”尤喜《山中过年》中作者所作的这首小诗。《小城夜思》《到八大公山去》《山中过年》等散文成熟练达,既有纯粹的哲性思考,又有泛着诗意的情感抒发和对大自然的深情描绘。
静夜里,掩卷之际,不由想起“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静夜,用它高度抽象、化繁为简的能力,遮蔽浮华,“静静地过滤着我所经历的自然、人生和社会中的诸多事情,人生如初,一切仿佛回到了绝对的纯净和本真,无限的未来正在那里萌动生长……”(胡艳琳)
原文链接:http://www.xzjjw.gov.cn/wh/103138.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爱廉说 | 三人行,必得我师
- 下一篇:红色故事 | 倾囊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