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检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领导活动 > 正文

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中国贡献

发布时间:2022-09-17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称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经过参加工程的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共同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

  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记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研究项目,意义重大而深远,目前正在开展哪些工作?

  王巍: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是对我们400多位直接参加工程研究的学者二十年辛勤努力给予的充分肯定,令我们深受感动,备受鼓舞。

  我们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建议把探源工程的年代范围从距今5500年向前延伸到距今8000年,下限从距今3500年延伸到距今2800年(也就是西周晚期),空间范围在继续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框架下,把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地区都吸收进来;加强文明研究相关理论阐释,加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比较研究,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途径、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文明演进道路与特质、中华文明基因的内涵和形成过程等重大问题。

  与此同时,也要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要在国际上发出我们的声音,推介我们的方案,争取世界文明研究的话语权;我们还要与宣传和文旅部门加强合作,以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形式,介绍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将近几年新发现的距今5500年到3500年的重要遗址纳入工程中,加强理论阐释力度

  记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至今已历时20年,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到第四阶段首席专家,请您介绍一下探源工程的实施情况。

  王巍:要想搞清中华文明起源、形成的历史,实证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非常重要的就是要依靠考古发掘获得的新资料来研究和证实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因此,“夏商周断代工程”告一段落后,参加工程的学者们建议,继续“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启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机制,开展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历史脉络的研究。2001年底,“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立项。

  2002年春,国家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进行研究。迄今为止,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分为预备性研究和第一、二、三、四、五阶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备性研究最大的收获是,初步摸索出一套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为正式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开展“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中原地区文明形态研究”。这一时间段是龙山时代晚期到商朝初年。主要探讨中原地区这一时期的环境背景和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各个都邑性遗址的年代、中原地区文明形成期的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结构、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形态等问题。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阶段把研究的时间范围扩展到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空间范围从黄河中游扩展至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主要研究该时间段中各个地区都邑和区域中心性遗址及其所属考古学文化的年代、环境变化、经济技术发展状况和社会结构变化。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阶段研究的时间范围依然是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重点研究课题包括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考古学文化年代谱系的完善和各地文明化进程中重大事件的年代学研究,各地区环境变化与文明演进的关系研究,各地区技术和生业的发展以及铜、玉、盐等重要资源与文明形成的关系研究,都邑性聚落和各个区域中心性聚落反映的社会结构研究,文明形成过程中精神文化的发展状况研究,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整体性研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四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对第三阶段设置的年代、环境、生业、都邑和聚落反映的社会结构以及整合研究等几大课题继续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第四阶段结项报告。

  目前正处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这一阶段仍然延续探源工程前四阶段的方针和技术路线,将近几年新发现的距今5500年到3500年的重要遗址纳入工程中,并加强了理论阐释方面的力度。

  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记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到现阶段,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大约20个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经过20年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是冲破“文明三要素”(也就是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作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桎梏,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这个中国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三条标准: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按照这一标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从距今5100年前开始,长江下游等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社会。以翔实的考古材料和多学科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

  二是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分四个时间段来看。先是在距今5500年前,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社会分化加剧。在社会上层之间,形成密切交流,形成了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以及以某几类珍贵物品彰显持有者尊贵身份的礼制。各个区域文明之间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为后来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历史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距今4500年前,通过与域外其他文明之间交流互动,从西亚地区接受了小麦、黄牛、绵羊、冶金术等先进的文化因素,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与此同时,原产于我国华北地区的粟黍栽培以及养蚕缫丝技术也向西传播。交流互鉴确实是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后来到了距今4300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盛极一时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地区持续崛起,在此起彼伏的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势力集团在与其他区域文明的力量对比中逐渐占据优势。在汇聚吸收各地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持续发展,为下一阶段进入王朝文明奠定了基础。又到了距今4300年前,夏王朝在中原地区建立。开启了中原王朝引领的中华文明进程新格局。经过大约200年的发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现了同时期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都邑300万平方米,形成择中建都的都城选址、择中立宫和中轴线的宫室布局理念,形成以范铸法铸造青铜容器的工艺技术,形成以青铜容器、玉礼器以及铃和磬、鼓等乐器构成的礼乐制度。

  上述这些发明创造构成了前所未有的王朝气象,很多文明因素被紧接其后的商王朝所继承。从二里头文化的存续时间、分布地域、都城规模、一系列发明创造以及对其后的商王朝产生强烈影响,证明夏王朝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历史真实。夏王朝创造的礼器及其蕴含的价值观念向四方辐射,辐射的范围东抵海岱(山东地区),西至甘青,南到华南,北到内蒙古河套地区,形成范围广大的中华文化影响圈。由此开始,中华文明从距今5500年到4000年期间的各区域文明各自发展,交流共进,转变为中原王朝引领发展的一体化新进程。

  三是对中华文明演进的环境背景、发展动力、内在机制、特质等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再现各地区文明演进过程以及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贡献;阐明了由多元起源到中原王朝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引领者的一体化历史趋势(多元一体);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怎么理解这一重要论述?

  王巍: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理解何谓“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

  提出文明定义的中国方案。关于文明的定义及相关概念,国内外学术界存在诸多分歧。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提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形成了阶级、王权和国家。

  提出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文明三要素”。

  但是,通过对世界其他原生文明的研究可知,世界几大原生文明并非都符合这“三要素”,如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没有冶金术,南美洲的印加文明未使用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印章上的图案也未被认可为文字。随着世界各地考古发现和研究取得的进展,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世界各地可以有符合自己古代社会发展特色的文明形成标准。

  所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了文明“三要素”桎梏,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

  中国方案也适合其他原生文明。不同文明虽然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各有特色,但在出现王权和国家这一制度文明方面是共同的,只是各地彰显王权的方式和国家形态各不相同。在中国,彰显方式如精美的玉礼器、青铜礼器、规模巨大的土木宫殿、模仿地上建筑的墓葬等;在两河流域和古埃及,则用黄金、宝石、宏伟的石砌神庙、金字塔和大型墓室来表现。

  所以说,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记者 黄辉 齐学家)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006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