踔厉奋发新征程 | 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发布时间:2022-10-31 作者:佚名 来源:甘肃纪检监察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走到别人前面,做别人没做过的事
“在机器人赛道上跑出中国速度”
10月26日,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新松)的车间内,移动机器人BG技术执行总监吕祥仁忙着对新研发的产品进行性能评估。连日来,他认真学习、反复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并在笔记本里记下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等关键词句。“报告内容让我备受鼓舞,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吕祥仁说,作为一家创新型企业,沈阳新松一直以来都在瞄准世界技术前沿,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追求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如今,他觉得下一步的目标更清晰,方向更明确了。
对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吕祥仁深有体会。他负责的移动机器人领域是沈阳新松的实力所在,如今已实现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不仅在国内居于首位,在世界上也属于领先水平。正是凭借这种技术优势,沈阳新松研发的汽车底盘合装机器人拿下了海外客户的全球招标项目,实现了中国机器人的首次对外出口,打破中国在机器人领域“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局面。吕祥仁骄傲地说:“如今,不少知名国际汽车品牌的总部生产线,都在使用我们的移动机器人完成汽车装配!”
今年9月27日开幕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展出的沈阳新松双臂协作机器人。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没有金刚钻,哪里揽得了瓷器活。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沈阳新松很早就开始做移动机器人的研发,一项一项攻克了移动机器人轮系结构、实时控制系统等多个关键核心技术。每一项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实验和论证。就拿汽车底盘合装机器人来说,其中最核心的技术是机器人和汽车车身的同步跟踪。吕祥仁告诉记者,汽车底盘合装机器人的工作是将汽车发动机和车身装在一起。由于汽车生产线不停流动,所以合装机器人必须要能自动找到车身的位置,跟随流水线同步运动,这对机器人的跟踪算法和跟踪传感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在当时的国内市场上,几乎没有能满足这种要求的传感器。可以说,想要造出自己的汽车底盘合装机器人,沈阳新松就只有一条路可走:自主研发出全新的跟踪传感器和算法。
“一开始我们设想得很简单,但后来发现整个过程要复杂的多。”吕祥仁说,机器人是精密机械,即便是有0.1毫米的误差都不行。而很多东西在理论上看似可行,到了实际中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或发现实现不了。在研发跟踪算法时,为了达到理想效果,他们反反复复做了数百次实验,不断对算法进行调整。
“这其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实验结果的失败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吕祥仁笑笑说:“做研发,失败很正常。失败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算是什么困难了,大不了重新再来。真正让我觉得难的,是没有可借鉴的对象。因为要做到世界领先,就要走到别人前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这意味着你只能自己去思考、去摸索。”
吕祥仁还记得,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沈阳新松考察时强调:“要坚持自力更生,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在吕祥仁看来,攻克技术难关、实现自主创新的过程虽然辛苦,但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成功拿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沈阳新松已完成国家重要科技攻关800多项,拥有发明专利1300多项,创造了中国机器人发展史上100多项行业第一。下一步,我们还要攻克更多的新课题,在机器人赛道上跑出中国速度。”吕祥仁表示。
攻克我国航空业“卡脖子”难题
“就是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做科研”
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在中南大学校园内的一座白色小楼里,藏着我国粉末冶金学科中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展厅里,陈列着这里近年来产出的各种技术成果:先进粉末冶金材料、轻质合金、高性能碳基复合材料……这些名字看起来很陌生,但它们的应用之处却几乎个个都是闻名国内外的大装备、大工程。
“大飞机制造”是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C919——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适航标准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就是其中典型代表。C919能够成功起飞和着陆,离不开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支撑。飞机的机轮刹车系统运用的就是实验室研制的耐高温、耐磨损材料。
别小瞧小小的刹车,其对于飞机的重要性,不亚于一台发动机。没有刹车,飞机甚至无法起飞。同时,由于飞机的速度快、重量大,降落和滑行时刹车所承受的摩擦力也是巨大的。因此,飞机的刹车系统必须使用特殊的材料制成。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材料这一关没有攻克,我国无法生产自己的飞机刹车,只能大量高价进口。如果国外货源断供或对我国实行禁售,整个航空业都要被“卡脖子”。
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正在分析实验数据。 (中南大学供图)
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是一款非常适合用在飞机刹车上的材料,用它做成的刹车片相较于金属不仅重量更轻,而且寿命更长、更耐高温。为了攻克碳/碳复合材料,实现飞机刹车系统的国产化,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立者黄伯云院士曾带领团队苦苦钻研20年。二十年磨一剑,耐得住寂寞还要经得住失败。研发一种新材料,最基础的方法就是不断试错。有一次,黄伯云与课题组成员信心满满带着样品去外地进行模拟飞机刹车实验,却被现实狠狠泼了一瓢冷水:两次实验全部失败,而且相比国外产品,国产样品的一些性能数据明显落后。当时,团队成员无法抑制失落的情绪。但黄伯云院士却依然不肯放弃:“搞科研哪可能没有失败,我干定这个项目了,就算这条老命搭进去也在所不惜!”正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团队最终成功靠自己攻下了这个技术难关,研制的碳/碳刹车副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使用强度提高了30%,综合成本降低了21%。自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英、法之后,第4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
如今,黄伯云院士已年近八旬,一批年轻的力量正成为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里的生力军。今年33岁的王章维2020年留学归来进入实验室,成为这里的一名研究员。王章维本科就读于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当时的院长就是黄伯云院士。“我高考结束后,恰好在电视上看到黄院士的事迹,很受触动,所以选择了这个专业。”王章维说,“实验室有一种传承,就是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做科研,大家的荣誉感都很强。如今黄院士还会时常来实验室,他这种不间断地为科研事业奋斗的精神特别激励我们。”
近年来,王章维也越来越感受到国家对科研事业和青年科研人员的重视。“国家出台了很多支持和奖励青年科研人员的政策,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让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做自己想做的科研项目。就拿我们实验室来说,条件已经不输国外了。”
打破国外品牌技术壁垒
“为梦想努力的快乐旁人无法体会”
10月27日早上7点半,家住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魏塘街道的市民小何像往常一样搭乘310路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前往陶庄镇上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出现在嘉善县,相较于传统公交车,这类公交车具有噪音小、零排放、零污染等绿色低碳的特性,成为未来公交车发展的一大趋势。
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能够运行,离不开一个强大的“心脏”——燃料电池系统。位于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德曼公司”)就是“心脏”的研制者。
氢燃料电池研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能源前沿技术,研发门槛较高。简单的“氢气+氧气”化学反应,要成功转化为可控可用的能量来源,并不简单。很长一段时间内,氢燃料电池的国内市场量产化产能远远不足。
爱德曼公司有关技术人员介绍,虽然近几年国内氢燃料电池生产行业涌现出一大批专业领域的制造厂商,但大部分公司是系统集成商,大家在高壁垒核心技术面前望而却步,只能向国外采购核心零部件进行组装集成,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唯有突破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实现自研自发、低成本大规模量产,才能减少对外依存度。
然而,每一次能源转型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极度的专注和耐心;每一项技术“破壁”都将面临高投入、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挑战,爱德曼公司也不例外。
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的工人在金属双极板焊接车间进行生产作业。 陈文静 摄
“我们选择氢燃料电池的核心零部件——金属双极板作为第一个技术攻坚点。之后,团队一周7天吃住在公司,一门心思就是要突破。”爱德曼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黎明回忆,攻克核心技术的过程枯燥而辛苦,但为梦想努力的快乐也是旁人无法体会的。经过数月的攻坚,爱德曼公司的技术团队于2017年率先在国内突破了金属双极板生产工艺瓶颈。之后,公司继续与国内钢厂合作,联合研发非钛合金的不锈钢底板,又通过PVD工艺对底板进行技术加固处理,成功打破了国外某品牌钛合金板的技术壁垒,实现了国产不锈钢金属双极板从“0”到“1”的重大突破,并且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靠着对梦想与目标的执著追求,此后五年,爱德曼公司继续不断对双极板和膜电极两大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进行改良,实现了4代金属双极板的升级,完成了8次产品迭代和多次工艺及生产线的进化。其中223kW单电堆燃料电池经专家鉴定,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创业之初十几个人的科技型企业发展到今天约400人的氢能领军企业,爱德曼公司用技术创新同步带动了产业链上游的发展,加速了燃料电池其他5大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使得燃料电池的成本在过去几年内降低了2/3左右。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爱德曼公司这样的新能源企业来说,未来的发展前景无疑更加广阔。徐黎明表示,公司将继续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创新,争取成为国际一流氢燃料电池企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雅婧 通讯员 陈文静)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5077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