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酿造幸福
发布时间:2023-05-13 作者:佚名 来源:宁夏纪委监察网
万物皆有灵,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灵性,有些东西,是移不走的。
曾听一位房县的朋友说:世界上最温暖的事,莫过于窗外寒风冷雨,一家人围坐在屋里,温一壶黄酒,把自己融入月光一般绵柔的香气中。那种幸福感,如同春暖花开,美妙无比……
在房县许多地方,只要是有农舍的乡野路边,都能闻到醉人的酒香。这从《诗经》里走出的“白茅佳酿”,酿出了诗与远方,酿出了幸福滋味。
一
湖北房县是全国著名的黄酒之乡。据史书记载,房县黄酒起于西周时期,盛于唐代,民间酿酒至今千年有余。
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微生物菌群,为房县黄酒的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只有用房县的野生蓼子秘制小曲,以及高山糯米、溪水或地层深处的矿泉水,结合特殊手工酿造技艺,配制出的黄酒才具有独特风味。这也恰恰是房县黄酒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重要原因。其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物皆有灵,一方水土有一方水土的灵性,有些东西,是移不走的。
房县土城镇土城村是在省发改委支持下建成的黄酒小镇,这里家家户户都会酿黄酒。有对联曰:“陈酿美酒迎风醉,一滴沾唇满口香。”走在黄酒小镇上,酒香令人陶醉,客商、游人热闹云集。
余登峰本是县供销社一家黄酒厂的工人,2000年下岗了。2006年,他将厂房租赁下来,带动当地村民,专门做黄酒。为了保证黄酒品质,他与当地100多家农户签订了2700亩地的合同,专门种植优质糯稻。他每年加工800至1000吨糯米,生产工人有12人,销售4人,行管3人。
8月以后是做酒旺季,正准备做酒。当地的习俗是九月九做黄酒,在农历九月九那天,正式开始做黄酒,一直到第二年的“五一”。
好米做好酒。余登峰的企业每年毛利在80万至120万元。他说,工人都是附近经济条件一般的村民,他给的工资可不低。
余登峰为自己的黄酒打上了一句广告词:一杯深山里的匠人酒。
那天,我们从黄酒小镇回县城,一路上参观了好几家酒坊。酒坊主人都热情地让我们品尝黄酒。一路品尝下来,竟尝醉了。黄酒入口绵,有甜丝丝的味儿,但是劲儿很大。
房县文联的老唐介绍,一百年前,县城老西关有数百家药店、杂货店、糖果铺、盐肆、当铺、钱庄,有江西馆、武昌馆、山陕馆、河南馆等会馆,还有富丽堂皇的戏楼。士绅商贾、脚力挑夫进进出出、来来往往。这里的黄酒一条街可谓是热闹非凡。老西关除了这些大铺面大买卖,还有另一番风景,隔十多家便有一门户摆着一只大瓦缸,上面搭一块洁净白纱布,以防灰尘和蚊蝇,再压一木板,倒扣一只窑碗。缸里装的什么?黄酒。因此老西关声名远播,黄酒街四季飘香。
士绅商贾们光顾酒馆、酒肆,挑夫渴了饿了,掏几个铜板,买两个高炉饼子,舀上一海碗黄酒,立而饮之。这时,解了饥渴,精神焕发,满脸红光。深闺秀女也令人打一锡壶黄酒,炒几样花色小菜,细品几杯。
二
在房县,走到哪里都有酒香。这醇香的背后,是许多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
瞿万江是镇上的做黄酒能手。他1980年出生,胖胖的,满脸喜庆。瞿万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以前穷得没钱找老婆,现在忙得没时间顾老婆。瞿万江说,几年前,他曾经谈过一个女朋友,交往一段时间后,女方要求到他家看看,看过之后,就慢慢冷淡了他,他知道,是嫌他家太穷了。
现在,瞿万江的酒坊,一年能生产3万斤黄酒,用米4万斤,年收入15万元。他做出来的黄酒,经过滤后,可以放在地窖里存放5年而不变质,酒呈琥珀色。
说起来或许没有人相信,在2014年建档立卡时,瞿万江还是一个贫困户。家里有体弱多病的父母、84岁的奶奶,都指靠他生活。一个妹妹已经出嫁了。他原来在十堰东风汽车公司车桥厂打工,还远赴福建等地打过隧道,后来回到了家乡。家里的四五亩地主要种植玉米和水稻,一家人勉强能填饱肚子。
瞿万江想着如何才能改变家里的困境。在县里扶贫政策的启发下,瞿万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的父母会做黄酒,自己何不跟着学习做黄酒呢?
瞿万江坚定了信心,辞了工作,参加了县里举办的黄酒培训班。培训班结束,他回家开了自家的酒坊。
土城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黄酒合作社,着手打造黄酒民俗村。瞿万江和全村原来各自为战的187户酿酒户全部加入,合作社无偿为社员服务,统一配送酿酒原材料,统一销售产品,县市场监管部门统一组织检测检验产品质量。通过规范管理,为合作社颁发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同时,为符合条件的家庭式酿酒专业户,颁发了黄酒手工作坊生产许可证。
与此同时,房县在土城村建设了全国首个黄酒民俗文化村,聘请专家作指导,按照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的思路,以黄酒产业为核心,统一改造民居,发展乡村旅游。
当年秋天,在政府的奖补政策支持下,瞿万江家的新房改造完成,他腾出几间房子专门做黄酒。这一年,他做的1万斤黄酒销售一空。
瞿万江做的黄酒品质好,回头客多。现在,有人劝他扩大产量,他笑着摇摇头,说要保证黄酒的品质。
如今,靠销售黄酒富裕起来的瞿万江已经娶妻生子,他们夫唱妇随,其乐融融。
三
城关镇三海村村民谭学云也是以黄酒致富的典型。
2018年以来,谭学云每年都酿制1万多斤黄酒,依旧供不应求,仅此一项,她的年收入就达10余万元。2020年5月24日,谭学云作为脱贫致富的典型,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看到屏幕里的自己,她不好意思地用手捂住了嘴巴。
刚开始做黄酒时,谭学云家里穷,为了减少做酒的成本,又能做出好酒,她就去租人家的田地自己种植糯稻。
虽然辛苦,但是她不放弃。每天凌晨四点钟,年过花甲的谭学云就会扛着铁锹,去自己承包的稻田里转上几个来回。她的这份认真,就是为了保证糯稻的品质,在源头上把控黄酒的品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谭学云的认真和执著,让她的黄酒驰名乡里。
从前的谭学云是个什么样子呢?
她说,她家可是从苦日子过来的。以前给孩子买一根铅笔,买一个本子,都买不起,只能在小卖部赊账,后来没办法,她就出去打零工。
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酿黄酒,但是很多家却喝不起黄酒,更不用说靠黄酒致富了。
谭学云说,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后,她在电视上看到贫困户做黄酒有补贴,小孩读书还有资助,有这么好的政策,她就决定不在外面打工,赶紧回来了。
回到家乡,她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告诉了村干部。根据相应政策,谭学云一家享受包括低保、养老金、合作医疗、教育等共计13项扶持政策,还获得了1万元无息贷款,这对于谭学云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谭学云说,如果没有这1万元贷款,可就是难上加难了。先前,她做的酒都是用塑料桶装,塑料桶倒是便宜,但是,顾客嫌包装太简陋。如今有了这1万元,她可以大缸装,小缸卖,生意渐渐好了起来。
2016年,黄酒民俗文化小镇初具规模,谭学云被政府推荐到黄酒民俗文化小镇,向酿酒大户鲜艳请教酿酒技艺。
这几年,鲜艳的酒坊越做越大,已经吸纳了30多名贫困村民在她的酒坊务工、学习。作为全县第一个将自酿自饮的黄酒变成商品出售的酒坊,从父亲手里接过酿酒手艺的鲜艳有着自己的使命感。
鲜艳说,我给他们指导,看看他们的酒做得成不成功,假如做了以后卖不完,我还会帮他们去卖,大家生活都好起来了才算好。
鲜艳质朴乐观的性格,酿成了黄酒中最迷人的一抹底蕴。如今,土城镇共拥有黄酒专业合作社6家,从事黄酒经营的农户1039家,每年都有稳定的收入。
鲜艳说,过去家里条件差,想着自家酒做得好可以卖了补贴家用,我们就慢慢尝试,最开始只能靠周围的人来买,后来我们就去大马路边上卖。
鲜艳的父亲是当时第一个将黄酒进行售卖的农户。看到鲜艳家依靠黄酒逐渐致富,许多农户便开始学着酿酒出售,依靠着家门口是进出房县必经之路的优势,土城镇的黄酒渐渐被大家所熟知。
为了贯彻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房县县委、县政府决定以黄酒产业为基础,将土城镇着力打造成黄酒民俗文化小镇,并吸纳农户入股,合作社每年会将纯收益的60%给予社员进行分红。鲜艳和许多农户作为第一批社员加入其中,建酒坊,开民宿,日子越过越红火……(沈俊峰)
原文链接:http://www.nxjjjc.gov.cn/xbnxjw/lzjy/lzyy/202305/t20230508_72266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这里风景独好
- 下一篇:长图 | 女本柔弱 为母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