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廉立德重家风——探访揭阳揭东郑大进府
发布时间:2023-07-15 作者:佚名 来源:南粤清风
“探访南粤廉洁文化史迹”是由广东省纪委监委驻省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指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组织各分社、记者站采编人员践行“四力”和落实“走转改”开设的专栏。通过走访各地市廉洁文化史迹,从历史文献、文化经典和文物古迹中,整理提炼广东本土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廉洁基因,以年度系列报道方式,徐徐展开一幅广东廉洁文化史迹地图。
“世有千年池厝渡,人无百年郑大进”,这句化解村庄旧怨、增进睦邻的名言,在潮汕地区家喻户晓,出自清代著名廉吏郑大进之口。郑大进(1709年—1782年),为清代中叶揭阳县梅岗都(今揭东区玉滘镇)山美村人,官至直隶总督,是潮汕地区清朝职位最高的官员。
驱车前往风景秀丽的揭东区玉滘镇梅岗山南麓,郑大进府邸坐落于此。府邸建于乾隆年间,规模、形制与当地普通民居差别不大,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若非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和象征“五世大夫”品级的五对旗杆斗座,及大门上书“大夫第”等标志,眼前简朴的府邸,很难让人联想到这是一位直隶总督的故居。
据史料记载,郑大进少时家贫,但他勤学敏思,27岁考中进士,尔后仕途通达,历任大名府、两淮盐运使、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抚等,授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书,一路擢升至直隶总督,成为皇帝身边得力的大臣之一。
在任期间,他勤政廉明,不恃权势,关心民苦,敢于革新,颇有政绩;以身作则,家风廉洁,对乡里地界纠纷不偏私,让两村消除积怨,传为美谈。卒后,乾隆皇帝赐祭赐葬,追谥“勤恪”。
郑大进如何用一生诠释“勤谨廉明”深刻要义呢?跟随南方+记者探访的脚步,一起看看。
勤谨廉明,兴利除弊
郑大进为康乾盛世中一位才华横溢、有经济头脑、又有改革精神的实干家,在当时督抚中,最为乾隆所倚重。在郑大进府邸前的长廊上,丰富的事迹与图片记载了他鞠躬尽瘁的一生——
盐业关系国计民生,他治盐有功:在两淮盐运使任上,针对有上盐次盐品质之异但却无价格之差这一弊端,郑大进亲自审辨盐色差等,明确了安盐、梁盐两类价格,奏请朝廷批准,使“商民便之”,突破一刀切的价格政策,促进了盐业的发展与盐税的征收;在任湖南按察使兼布政使时,郑大进针对黄白腊生产、收缴和上调之间的矛盾,调整收储措施,发展了当地黄白腊生产,利于民生;
在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任上,对工业生产,郑大进极力推行单纯采用低质料(当地取料)的新铸铜法,既降低成本,取材方便,又增加利润,并利用剔除之铜渣炼成黑铅制作子弹,从而使铸铜工业起死回生,促进地方工业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在近四十年的仕途中,郑大进勤谨清廉,功绩卓著,深得乾隆赏识。至晚年,郑大进仍常日夜亲往修堤工地,致足患湿症,气常喘,旧疾病发,不久便辞世。
勤政爱民,恪尽职守
除了政绩斐然,郑大进还十分体察民情,关切民生。“郑大进当官期间爱民如子,旱灾的时候他开仓放粮救济百姓,甚至还为民求雨,该为官之道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在郑大进府邸门前莲花池畔,郑大进第三子后裔郑木辉向记者讲述。
据介绍,乾隆四十三年,郑大进在河南巡抚任上,曾遇沁、洛水暴涨,接到险情报告后,他立即赶赴现场,安抚灾民,并扰请振恤;见灾情严重,一面自请朝廷处分,一面采取以工代赈措施,使灾民踊跃参加抗灾,既增大抗灾能力,又改善了灾民生活,而自己却因连日操劳导致脚患上湿症。
史载,郑大进“视吏民如子弟”“行部所至,农夫走卒皆得直前白事”“与属员言无严词厉色”,但对邪恶势力,却毫不留情。
他到河南任巡抚时,恰逢黄光三传教湖北,延及河南,一时教匪活动十分猖獗。他认为,对为首分子,应严惩不贷,“痛惩其始”;而对入教普通百姓,应视作受骗,属“愚民之无知,可恕”。所以严令缉捕为首者,依法究办,并向朝廷奏称教匪贻害风俗,应饬当地官员及时处置,深得朝廷嘉许。此后,“教匪事起,祸延川陕七年”,独河南不受其害,朝野上下都佩服郑大进有“先事之勇”。
不恃权势,倡邻和睦
站在郑大进府前,石狮、旗杆斗座、坐北向南的大夫第,展示着昔日的高官品级,而比官位更为人熟知的,是和美乡风的世代美谈。“郑大进虽身居高位,但他并不恃势凌人,而是教诲家人友善睦邻,世代修好。”郑木辉说。
乾隆年间,郑大进的家乡山美村与邻乡池厝渡村因乡界问题产生纠纷,因此结下了仇恨,官府出面调停都无济于事。当任职直隶总督的郑大进还乡省亲时,山美村和郑氏族人纷纷前来告状。郑大进便发出请帖,邀池厝渡和周围邻村的“三老”(古代官名,掌管教化,由年老的长者担任)前来赴宴。山美村人开始沾沾自喜,希望能惩罚池厝渡乡人。
池厝渡乡的“三老”带来全猪、全羊等厚礼,战战兢兢前来祝贺总督大人荣归。他们刚一进山美村地界,便见郑大进亲来迎接。大家正待上前施大礼,郑大进急忙阻止道:“毗邻叔侄,何须大礼!”就领着“三老”进村。
席间,郑大进向池厝渡“三老”敬酒。酒过三巡,郑大进站起身来说道:“强弱之不敌,父老所知也。世有千年池厝渡,人无百年郑大进。望以万年大计为重,后代子孙为怀。从今以后,应解除旧怨,增进和睦,两村共同过好日子,岂不幸甚!”一席话说得山美村人面红耳赤,抬不起头来,池厝渡“三老”也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山美村和池厝渡乡一笑泯千仇,世代修好。
从此,一句“世有千年池厝渡,人无百年郑大进”,成为潮汕地区世代相传的美谈,至今劝诫乡人以和为贵、和睦相处。
家风世传,廉洁自律
从小到大,郑大进的母亲常常教导他廉洁之道。郑氏家传铭文载:“人招饮中酒,太夫人谓‘是不省时艰也’,严谴之。太夫人年既高,女工织纴不少暇,运使官淮南时,以手织絺布一筒寄令为服,且曰‘尚忆着清白家风耶’。”——人家请郑大进去饮酒,母亲就批评他。郑大进任两淮盐运使时,他老母亲曾寄一筒自己织的粗葛布让他缝制衣服,并告诫他道:“还记得住清白的家风吗?”
在廉洁家风的熏陶下,郑大进将“廉”字作为一生的行为准则。乾隆三十三年,两淮盐官共侵贪被查办之后,郑大进迁任两淮盐运使,他到任后,始终保持淡泊、朴素、自检,公私分明。宴会之设,供帐之需皆公事公办,从不含糊,从不向商贾摊派,也不给商贾以钻营之机。
郑大进对下属和族人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他常告诫子女“处世以不欺为本”,“于君父之前可不将以诚敬乎?”教育子女以诚信为本,不可仗势欺人。
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郑大进为母亲奔丧。离开前夕,盐民、盐商感于郑大进对两淮盐业所作的贡献,送来数目十分可观的“丧仪”,郑大进“悉却之,拂袖归”。
与此同时,他十分重视教化之功。揭阳梅岗书院始建于明朝,原址在玉滘梅岗山,至雍乾年间已经损毁。乾隆四十二年(1777),郑大进衣锦回乡,即捐款修建梅岗书院,复修竣工后,又加拨梅岗都老陵村等处官荒田百余亩租田增加办学经费。与此同时,他撰写了《梅岗书院记》,“梅岗书院”楷书石制匾额和《梅岗书院记》碑石至今尚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郑大进府第存于揭东县玉滘镇山美村,分新、老二府,老府为郑氏祖居,门前有石狮和旗杆石础。新府应为郑大进任官时所建,形制与普通民居差别不大,只是规模略大,可见其为官之两袖清风。
故人西辞,昔日的荣耀已随风远去,而郑大进留下的一身清廉之风,将和脍炙人口的“世有千年池厝渡,人无百年郑大进”一起成为思想甘霖,继续滋养和勉励着潮汕后人。
一线探访
让清廉家风吹遍揭岭大地
“郑大进在外担任高官,但家里母亲和夫人还坚持自己织布,做好衣服寄给他,非常勤俭节约。”今年76岁、担任乡村医生的郑木辉就居住在离郑大进府邸不到百米的山美村,他告诉记者,郑氏族谱列出数条戒律,其中就包括禁止赌博盗窃、公平买卖、重视学问、乡邻和谐相处等,优良家风代代相传,到郑木辉这里已是第九代。
“郑大进的一生为官廉洁、爱民如子,十分重视乡里和睦,他的精神值得每一代人学习,前段时间还有来自汕头的游客到此参观。”郑木辉介绍说。
据悉,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郑大进清廉家风,今年1月10日,揭东区纪委监委联合玉滘镇在郑大进故居前打造了揭东区廉洁文化基地(玉滘镇家风教育实践基地),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主题作为造型标识物,周边建设有廉洁长廊、寄语卷书、浮雕草池等,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历代优良家风的发展脉络、历史文化名人的家风家训、革命先辈的红色家风、时代模范的家风故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传承先贤和老一辈革命家的良好家风,不断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
不只是揭东区,放眼全揭阳,廉洁文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近年来,揭阳市将廉洁文化、红色文化、清廉家风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将廉洁阵地点线结合、串珠成链。依托党校、公园、社区,建成市县镇村四级廉洁文化场所68个,打造一大批户内户外廉洁文化场所,让广大干部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廉洁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榕城区“崇廉尚德”廉政教育路线、“清风揭东”廉洁文化教育专线、普宁庄世平博物馆廉洁文化基地……一地一廉景,处处有廉风。一个个革命旧址焕然一新,一段段尘封的记忆被重新唤起,一处处红色景点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和廉洁教育的新课堂。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围绕‘廉’字做好文章,结合各地的文化资源,注重‘揭味’‘廉味’,通过打造具有揭阳特色的廉洁文化阵地,推动廉洁文化建设实起来、强起来,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在全社会营造崇廉尚洁、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揭阳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附件:
原文链接:http://www.gdjct.gd.gov.cn/zthz/xznyzmjf/ym/content/post_18891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上一篇:立身贵廉明
- 下一篇:风范长存励后人——探访梅州丰顺李坚真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