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检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洁文化 > 正文

红军长征第一村

发布时间:2022-11-29 作者:佚名 来源:中共贵州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位于福建省长汀县的中复村,红九军团从这里集结出发,踏上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 (福建省长汀县纪委监委  供图)

  松毛岭位于福建省长汀县,在这“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地带,松毛岭曾是中央苏区东大门的一座天然屏障。1934年,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以及闽西苏区地方革命武装在松毛岭上,与数倍于我的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七天七夜的血战,为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实施战略大转移赢得宝贵时间。

  松毛岭战役后,红九军团从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的观寿公祠集结出发,踏上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中复村由此成为“红军长征第一村”。

  一

  走进位于长汀县中复村的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陈列馆,正巧遇到一群前来参观的中复小学学生。这群孩子上六年级,刚在课堂学过《七律·长征》,来到离学校2分钟路程的纪念馆,就是为了近距离感受长征的故事。孩子们静静地听,听这里发出的历史回响……

  1934年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国民党数十万军队采取“堡垒主义”战术,调集重兵,由松毛岭以东连城、朋口一带向中央苏区东线大门——长汀县松毛岭大举进犯。松毛岭一旦失守,红军将无险可守,国民党将直逼长汀、瑞金,松毛岭成为中央苏区东线最后的防线。

  闽西的天气,阴晴不定,一如当时的战局,旦夕更迭。此前,中央主力红军一、九军团等取得温坊战斗的胜利,但依然未能扭转被动的局面。敌人重新调整进攻部署,派遣第三十六师主攻,第十、八十三师等协同进攻,还从南昌增派几十架德制“黑寡妇”战斗机助战。

  松毛岭南北横贯40多公里,崇山峻岭间,当年的战壕若隐若现。

  敌机轮番轰炸,成千上万发炮弹袭来,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和长汀地方革命武装与敌人展开了空前激烈的战斗,枪声、手榴弹和炸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喊杀声响彻云霄,鏖战数日,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据守的阵地红旗不倒。

  用生命换时间。此役,红军从最初的保卫战转为阻击战,以伤亡数千将士的代价,粉碎了敌人企图全歼中央主力红军的阴谋,成功完成掩护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部队实现战略转移的重要任务。

  与此同时,福建省军区紧急动员苏区青年参军参战,投入保卫松毛岭的战斗。为配合松毛岭战役,各级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挖战壕、抬伤员、运物资、送茶饭。

  如今,在中复村内,依然可以看到“支援前线”“节省粮食供给红军”“为保卫长汀苏区而战”等标语。

  “村里每一户人家的门板都是长短不齐的,因为当年为了支援松毛岭都拆下来做担架,早就找不回自家的门板了,才成了现在七拼八凑的样子。”家住中复村的谢小芬,她的另一个身份是“红色讲解员”,眼下,她正把从奶奶口中听到的红色故事讲给我们听。当时松毛岭附近几个村子“家家无闲人,户户无门板”——成年男子几乎全部参与到武装支前工作,门板都卸掉作了担架,就连少先队、儿童团也行动起来,为保卫苏维埃尽一份力量。

  长长短短的门板依旧挺立,深深浅浅的木纹诉说着浓浓鱼水情。

  二

  陈列馆门口,红色方砖铺成的广场,一直延伸到观寿公祠——红九军团两万五千里长征集结出发处。

  “这里有7种不同的脚印,代表着当年‘男女老少争当红军’的盛况。”顺着谢小芬手指的方向看去,方砖上呈现出后人设计的脚印景观,脚印从稀疏到密集,在祠堂前,汇聚成整齐的行军队列。

  “郎当红军莫念家,专心革命走天涯;十年八载不算久,打倒反动再回来……”动人的曲调一下子将参观者带回到了送别红军时的场景。红军出发了,新婚不久的赖二妹唱着这首山歌送别了丈夫钟奋然。

  “那年,我的爷爷钟奋然刚成婚不久,便加入红军走上长征。在等他回来的日子里,我的奶奶赖二妹每年都给他做一双鞋,坚持了近30年,没想到最后等来的却是一纸烈士证书。”年逾六旬的钟民芬记忆最深的是奶奶的嘱托:“要跟着党走,现在的日子是爷爷他们的牺牲换来的,以后一定要好好报效祖国。”

  以此故事为原型,福建省歌舞剧院创排了民族歌剧《松毛岭之恋》。VR体验馆展区内,观众们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被老区儿女忠贞不渝的爱情、坚定革命的信仰深深感染。

  “跟着共产党走出路。”

  离祠堂不远处的红军桥头有一道刻痕见证——

  这是一条红军招兵的最低门槛:一支长枪加一柄刺刀的高度,约1.5米。“人比枪高当红军”,2000多名客家子弟们想办法垫脚抬头,越过这条“生命等高线”,义无反顾报名参军。

  谢小芬告诉我们:“单是中复村,跟随着红军长征的就有六七百人,他们绝大多数再也没能回来。”

  已经有三个儿子牺牲在反“围剿”战场上的罗云然,再次毫不犹豫地将剩下的三个儿子送到红军桥征兵处报名参军……松毛岭下,“父送子,妻送夫,兄弟争相当红军”的故事数不胜数。

  三

  坚守,也是一种长征。

  “在余下的生命里,我要把发扬传承红色精神当作自己唯一的使命。”93岁高龄的钟宜龙老人颤巍巍地轻抚着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跟着共产党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7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整理:钟大受又名六子,生于1901年,红屋区赤卫队副班长。”

  “钟土标二子钟大炳,1934年9月参加红二十四师松毛岭战役,与敌作战牺牲。”

  ……

  翻看十几本大大小小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有的是简短的几行字,有的是烈士名单,有的是工作笔记,还有些则是长长的历史资料。

  1934年9月23日,松毛岭战斗在清晨打响,年幼的钟宜龙,目睹了战争的惨烈。“那时候母亲带领全村的妇女一起抢救伤员,经常一趟又一趟地背着血肉模糊的人回家。那些伤员满身伤痕,面目全非,看到母亲一边抢救一边哭,我也跟着哭起来。”耄耋老人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依旧热泪盈眶,“这样的历史,忘不了,也不能忘!”

  1950年,时任长汀县中复乡治安和武装委员会主任的钟宜龙,带领民兵在松毛岭一带剿匪,意外地发现了部分红军烈士的遗骸,甚至还有红军作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子弹。

  “我的父亲钟大廷当年参加了长征,后来在江西会昌罗田的战斗中牺牲了。”想起父亲埋骨他乡,可能也是无人祭扫,钟宜龙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些烈士入土为安。”

  从那以后,钟宜龙带着党员干部、村民们一有空就到松毛岭上,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寻找,收殓烈士遗骸。1953年,钟宜龙在松毛岭半山腰上建了一座无名烈士碑,由于烈士姓名无从考证,所以墓碑上刻的是统一的名字——“红军”。

  那些在松毛岭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终于有了安息之所。然而,这还不够,想到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身故后竟连他们从哪里来都无人知晓,钟宜龙决定为这些无名烈士“找名字”。

  “哪怕只能问到一个,也是值得的!”钟宜龙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为了确认烈士身份,他一次次走访幸存的老红军、“五老人员”,一边问一边整理烈士名单,发掘烈士事迹。如今,已有一些烈士的身份得到确认。

  70多年来,每年清明节,钟宜龙都会和村里的红军后代们一道前往松毛岭,祭扫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英烈。

  “若要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这是钟宜龙在自费筹建的红色家庭展馆门口贴着的一副对联。201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钟宜龙用自己的积蓄将祖屋重新修缮,举办起红色家庭展,将收集的革命史料等展出,以教育后代,告慰英烈。钟宜龙总是热情接待前来参观的人,给他们讲述那些红色故事。在钟宜龙眼里,教育下一代,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是他作为一名党员和红军后代的责任和使命。

  信念,让他们前赴后继。信心,令他们矢志追随。革命先烈和一代代老区人民,用生命守护信仰,为之倾心、为之守候、为之奋斗,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

  信仰就是方向,信仰就是力量。在今天,追寻红色的足迹,这些故事,不时地被后人开启,感动着、激励着后来人。


原文链接:http://www.gzdis.gov.cn/lzjy/lzwsp/202211/t20221128_7724515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